“两山”路上的不懈追求
——奉化市滕头村践行“两山”科学论断的做法和体会
□傅企平
滕头村是浙江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下辖的一个小村庄,我们村面积不大,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只有338户866人。3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持之以恒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7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我们村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好看的村庄能赚钱”。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把一个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一个“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
要解决温饱和环保之间的冲突,唯有发展生态经济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村就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拒绝了每年为村里带来百万元收入的造纸厂项目,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项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是在我们村第一次碰到温饱和环保之间的冲突。随着环保行为不断渗透到村里的项目引进工作中,到90年代中期,我们有了自己的环保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现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全村处处生态、生活生产时时生态、村民人人生态”的生态自觉。这种观念的转变来之不易,过程是痛苦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的做法近乎苛刻。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员会,这个机构是滕头村招商引资的“最高法院”,任何进入滕头村的项目都要经过该委员会的综合考评。迄今为止,该委员会行使“审判权”,已累计否决了50多个效益看好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
我们的这种环保理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一次次的参观学习。我很早就带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出国参观学习,英国伦敦的“雾都”给我们启发很大,如果空气不能呼吸了,水不能喝了,再多的钱也是没用的;拥有花园式环境的新加坡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滕头村要发展经济,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个想法是基本统一了,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压力,毕竟在当时还是GDP至上的年代,我们的这种做法显得有点另类。
“我们想不通,大把大把的钱不要,难道好看的村庄能变钱?”今年65岁的村民傅央改当初经常这么说。环保委员会成立之初,每次否决污染项目,都要承受来自村民不小的压力。村环保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傅德明说:“村民说我们不务正业。”一直到滕头村开始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们才意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
1999年,滕头村开始卖门票,是全国首批卖门票的村庄之一。城里的游客、参观考察新农村的游客纷纷来滕头,不单单是门票收入,农户家里的黄花梨、草莓、鸡蛋等农副产品也搭上了旅游的顺风车。村民开始意识到好看的村庄也挺能赚钱。
看到了实惠,村民们开始有了自觉的环保行为。村民们自发保护花草树木,为了买到邻县要被砍掉的500株香樟树,他们星夜前去,抢着买回来种在村里,如今香樟林成了村里的景点。
原本一条默默无闻的外婆溪,经过“五水共治”后,成了滕头景区的旅游增长点,游客们非常喜欢乘着摇橹船在河里欣赏风景,我们的景区也开始从陆地向水上延伸。现在,不到2平方公里的生态景区每年给村里带来3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和超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除了发展生态旅游,我们还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园林绿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生态产业占到滕头经济总量的80%以上,部分行业已经成为全国同行的标杆,滕头的园林苗圃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2014年全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83.2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万元。靠着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的集体积累,目前,村集体给每位村民每月发放福利金1500元,退休村民每月2000元以上,加上其他各类补贴,滕头村民最低收入26000元。村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就有了进一步的自觉行为。
“连锁滕头”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生态产业的强大生命力
滕头村地域狭小,要扩张面临不小的困难。在产业扩张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以连锁扩张的模式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从发展势头来看,以生态酒店和园林绿化为主的“连锁滕头”模式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1年5月,我们试着在宁波北仑开设了一家生态农庄,这个农庄相当于缩微版的滕头村,主打环境牌和乡村美食牌,取得了相当成功。接着,很快在宁波江北开设了第二家,现在已经在筹备第三家。
生态农庄带给当地市民的不单单是视觉冲击,更多的是理念的升华。“原来餐饮可以这么搞的呀!”一位北仑区餐饮业的行家这么感叹。
生态农庄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跳出滕头发展生态经济,既能解决滕头村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的缺陷,又能输出绿色理念,赢得经济效益,这是“连锁滕头”发展模式的初衷。
“连锁滕头”,生态农庄只是一个缩影,有着四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园林绿化产业更加具有发展优势。因为园林绿化产业覆盖面广,集一产种植、二产施工、三产设计于一身,既是实体,又是创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滕头园林已在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建设了10万亩苗圃。这些苗圃培育成林后,当地生态环境好了,引来了一些衍生产业,比如江西的基地,引来了山地自行车比赛,带动了生态旅游,农民开办农家乐,基地变成了“金山银山”,更重要的是把理念带过去,搞生态产业,在原来的荒山上栽种苗木,大片的苗圃基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当地农民很快学会了滕头人的绝招,借势发展,在苗圃基地周围开农家乐饭店,赚了个钵满盆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高层领导的关注,前段时间,一些地区的主要领导和我联系,请我们过去考察,希望扩大苗圃基地面积,以带动当地生态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农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农村,农民因为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被认为是最难改造的群体,你让他们有生态自觉,难度很大。但是,当你解决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难题后,一切问题便都迎刃而解。这些年来,滕头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可以带给其他农村一些借鉴和启发。
来过滕头村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点评,增加了我们继续这样干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1993年,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得斯韦尔女士来滕头时说,“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少看到像滕头村这样美丽整洁的村庄。”如今滕头是全国首批4A旅游景区(2010年升为5A景区)、中国十大名村、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更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全球惟一入选参展项目的乡村。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曾多次来滕头村考察调研,他曾撰文指出,“在滕头村,生态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滕头后曾赞扬道,经济发展有比滕头强的,风光景色有比滕头好的,但是,像滕头这样产业与生态、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却全国少有。
我觉得,抓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一关键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可以实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不误,这种做法具有示范价值。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