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大增
“买下来,还要驾驭好”
记者 刘乐平
记者 刘乐平
日前,双林集团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项目完成交割,此宗并购金额达1亿美元,是今年宁波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发生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海外并购高达数十起,一宗宗案例,显现出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对国际化,不仅态度主动、兴趣更大、能力更强,而且更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取先进技术、优质客户和全球市场配套机会。然而,通过海外并购是否能顺利整合资源,目前看来仍旧是一个挑战。
整合成为趋势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汽车零部件并购案中频频出现浙江企业的身影。
2012年至2013年,宁波华翔公司先后收购了德国内饰件公司Sellner的核心资产和HIB公司;2014年,收购德国Alterprodia公司75%股权,后者主营业务为汽车工业领域生产天然纤维材料和天然纤维模塑件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宁波均胜集团在2011年和2012年分两步成功并购德国著名汽车电子企业普瑞公司后,又在2014年收购了德国汽车方向盘总成的龙头企业德国群英有限公司,成为宁波去年最大的并购项目。
2014年,万向集团收购了Karma混合动力汽车的制造商菲斯克汽车。如果将视线拉长,将这近十年的动态细细数来发现,万向在美国已收购了10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
汽车零部件行业如此频繁的并购,究竟为哪般?双林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这跟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有关。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竞争也日趋激烈。过去,这个行业的高速增长集中在技术附加值低和资源消耗大的产品上。
记者从相关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全省一万余家零部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700多家,平均年产值仅0.56亿元。在此背景下,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实际上,近年来,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处于整合发展阶段。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通过自主发展实现产品升级非常困难。相比之下,海外众多本土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技术和客户资源,资金和市场空间则是短板。顺理成章地,并购就成了许多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选择。
剑指核心技术
业内人士指出,我省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等原因,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储备,研究开发还处于跟踪、模仿阶段。汽车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高级开发人才匮乏,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与国际著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海外并购被视作一条追赶的捷径。回顾并购往事,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叶树平曾经感慨:“如果不是并购,我们恐怕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现在的竞争力;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赶上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
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几乎是本土企业的共同诉求。此次被并购的澳大利亚DSI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有一批世界级的优秀工程师。目前正在研发世界先进水平的八速前后驱动自动变速器等产品。
“并购实现之后,公司将通过新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在提高国内自动变速箱的普及率、替代进口同类产品等方面争取新的发展机会。”双林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除了技术,让国内汽配企业“上心”的还有市场份额。宁波华翔有关人士就曾表示,公司产品绝大部分是给供应给大众、福特等国外品牌的整车厂,由于其新品都是全球同步上市,因而也希望配件厂家也有全球化的生产平台。在国外建立一些生产基地,收购国外公司,可以马上拿到生产基地,而且还能拿到成熟的市场。
风险不可小视
海外并购是一条迅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捷径,但捷径往往不好走。采访中,多位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是国内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中外双方在管理理念、文化及价值观上差异都影响着并购的效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接债侠”。
曾经成功收购斯洛伐克一家轴承制造企业的宁波天胜轴承集团,在跨国并购上先行一步。企业负责人提到,因为两国的文化、市场经济程度等各方面差异很大,比如如何处理以前留下的劳资纠纷,双方磨合了两年时间才最终走上正轨。
“现在大家都知道在海外并购前,要对被收购的企业进行详尽的财务研究,然而可能还会忽略来自于当地政府、政策法规、劳工组织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宁波均胜投资集团在收购德国普瑞的过程中,前后也持续了3年,招招出手慎重,不仅花重金聘请了专业的中介机构做商业尽职调查,而且做了精细的方案设计和组织协商等工作,保证了收购的顺利进行。
4年内连续多起海外并购,均胜培养出了一支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对跨国并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系和框架。“不仅能够买下来,还能驾驭好。”企业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