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教育纪录片引发民众热烈讨论

中英教育碰撞火花

  本报杭州8月6日讯

  记者 石天星

  今天,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在国内网络上播出,引发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热烈讨论。该片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赴英“支教”,与50名英国九年级学生发生的共同学习生活的故事,其中有一位“支教”老师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数学老师邹海连。

  今年4月,5名中国教师受BBC“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研究项目之邀到英国汉普郡的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整个过程被拍摄成3集教学纪录片。最后他们教出的50个学生将要和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以检测中式教学和英式教学谁更有实效。

  中英教育的对撞

  纪录片中,中式教学和英式教学的“对撞”无处不在。

  “很滑稽!”“很搞笑!”上课时,英国学生笑嘻嘻地嚼着口香糖。

  “纪律是最重要的!”来自西安的杨君老师说,在中国,只要是个老师,自然就会受到尊敬,学生们就会听话,可是英国的孩子们却任凭她警告、罚站都毫不管用。

  来自南京的李爱云老师对两个晚自习里一直说笑个不停的学生“瞥”了一眼:“在我教课的时候,如果我用这种眼神看他们,他们就会听话,但你们不会,你们一直说,对不起,女士,但继续那样做,我得想出解决的办法来。”底下的两个学生捂嘴笑。

  可别以为英国的孩子只会捣蛋,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各种各样。比如,不喜欢记笔记,“如果只是记板书,我并不能学会什么。”不喜欢必须达标的体育课,“我会以为我是来参加学术性测试的,而不是来了这个地方。”

  英国的教务主任巡视一周后说,自己简直现在就想摊牌了:“不管是老师一个人站在上面讲还是记一摞摞的笔记,从任何层面上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中国教师反复强调纪律、安静,而英国学生上课时不光闹腾,还老是捣蛋,这是课堂秩序上的对撞。

  中国式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习的媒介主要是书本、试卷以及老师的课堂笔记,老师希望让学生学更多知识;而英国式教学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要好过一味灌输。

  中国的老师们意识到:“中国的教育只有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标准,学生适者生存,全凭自己的努力决定。”而英国有多个教学大纲,以适应各个水平的学生,而且由于英国社会的高福利,英国学生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大的竞争压力,这是教育环境的对撞。

  未被展示的一面

  纪录片拍得坦承。“英国学生正落后于全球的竞争……在国际排名中,英国数学惨不忍睹,落后于大多数欧亚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是片头的解说词。但来自南京的李爱云老师也述说着一个无奈的现实:“中国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习上……他们没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学习。”

  看了纪录片,2014年初曾在英国牛津市切尼公学短期学习的杭二中高二学生张宏达说,国内的学生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国外的高中生学生很轻松,其实英国的高中生想要考上好大学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班里有个名叫山姆的同学,每天都请家教补习物理和数学,每个月用于请家教的费用在400英镑到600英镑,足以在牛津市租一套很好的房子了,还有一个名叫卡光疗的同学,专门请了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帮他补习生物,忙得根本没时间和同学玩。

  张宏达认为,研究性学习是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最显著的不同,即便是在切尼高中,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用做项目的思维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什么?要做哪些准备?英国还有专门的学术资料搜索引擎“AQA”,英国学生上网都是为了收集学习资料。

  不少了解英国教育的人士也认为: “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名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都相当高,不是玩玩就能进好大学的。”

  理性看待纪录片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告诉记者,杭外两年前开始和美国的著名高中合作开发了一个名为“全球理解”的课程,中方学生和美方学生以召开视频实时会议的形式跨越时差一同上课,并用超清晰网络电话进行讨论。杭外的学生说,很羡慕美国的学生那么轻松,对方听了很惊讶:“你怎么会这么想,我们作业非常多,每天要做到凌晨一两点!”

  夏谷鸣说,国外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也很忙很累。“不一样的是,我们是为了应试而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不断地刷题,而他们是查资料写论文,更有创造性。”

  看了这部纪录片,夏谷鸣说:“我们要多看到其中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有用的东西,薄责于人,躬自省之,比如我们的教育强调立规矩、纪律,所以不会像英国的中学那么给人乱哄哄的感觉,但也要想到‘不乱哄哄’的代价是什么。但我们也要细心吸取别人好的元素,这就是寻找一种‘散’与‘收’之间的平衡。为什么英国有那么好的牛津、剑桥?我们要看得更深一些。”

  中国和英国的基础教育界虽然都自信优越,但也都看到了隐伏的危机,“对撞”的最终目的是反思、学习。

  纪录片《中国学校》

  早在2008年,BBC就拍过一部《中国学校》的5集纪录片,以安徽省休宁县为缩影,集中拍摄了当地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现在,离高考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大家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段时间的重要性……今年我省的报考人数大约有56万人,高校招生约24万人,竞争仍是很激烈的。同学们,你们肩负着家长的期盼,学校的重托,时代的需求!”

  在《中国学校》的开头,出现的是当地中学高考动员大会上的校长讲话。第一集就讲到了为金榜题名,中国学生的残酷竞争压力。17岁的尖子生吴羽菲身负重担,她的学校期望她能在全省百万考生中拔得头筹;她的母亲放弃一年的工作专门用来照顾女儿起居饮食。

  吴羽菲后来拿到了安徽省2007年理科状元。据介绍,吴羽菲2011年大学毕业后,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BBC为了解中国教育制度而选中的纪录片女主人公,踏上了美国读博的道路。

  一次班级聚会上,有位女同学的发言是这样的:“面对中考,心里难免会有一些压力。其实,我们应该很快乐地面对。明代的《菜根潭》曾经说过,乐中乐,非真乐,由苦中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我们应该把这份苦转化为快乐。”

  BBC拍摄的故事里,有艰难痛苦也有欢乐喜悦,比如,县中的学生要进行一次春游。随着中考的临近,大家处在紧张的氛围中。当最终孩子们欢笑着唱起流行歌曲时,他们的快乐和全世界十来岁的孩子都一样。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中英教育碰撞火花 2015-08-07 3973827 2 2015年08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