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索节约办冬奥会模式
据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距离2022年冬奥会举办还有不到7年时间,但“冬奥效应”已经在中国开始显现,无论是主办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还是大气治理等方面的协同共治,冬奥会将不仅给中国带来一份惠及三亿人的冰雪运动“大礼包”,还将给正在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突破点和破题机会。在冬奥会惠及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一条节约办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北京冬奥申委财务及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周星介绍,在冬奥会15.6亿美元的赛事运营编制预算中,政府补贴占6%,为9400万美元;国际奥委会给予资金3.38亿美元;其他费用将来自赞助商、门票、品牌授权等。而在15.1亿美元的场馆投资中,企业和社会投资占比达65%,三个奥运村建设全部由企业出资。
周星表示,2008年奥运会给北京留下大量场馆遗产,规划的12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有11个可使用或只需改建,大量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用“以租代购”的形式,减少购买设备器材的费用,降低了30%的购买成本和仓储成本。
为此,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预算报告评价为“科学、合理、务实、可信”。
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技术部规划设施处处长桂琳表示,按照规划,唯一一座新建场馆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的国家速滑馆,占地约10公顷的场馆还可用于冰球和冰壶比赛。在冬奥会结束后,这里还可像“水立方”等场馆一样,作为全年365天不间断运营的冰上场馆对外开放经营。而开闭幕式的会场则选择了北京奥运标志性场馆“鸟巢”。
桂琳表示,对于场馆,优先考虑的是赛后利用问题。如延庆的雪橇雪车比赛场地,比赛要求它在前段要坡度急、弯度小,便于迅速提速,而在后半段要坡度大、弯度大,利于平缓减速,因此目前规划在这个赛道进入缓坡处设计赛后利用的端口,赛后也能让百姓安全地体验雪车、雪橇的乐趣。
除此之外,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带来的场馆分散问题反而成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北京冬奥申委宣传部部长王惠认为,有的国家场馆集中在一起,冬奥会一结束,可能就结束了,但是中国举办一届冬奥会后,相对分散的场馆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