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饥似渴引人才
董波
董波
到地方调研,问起地区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紧缺”。不只在偏远的山区县城,区位优势明显的都市区亦然。经济新常态下,各地虽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或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但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产业结构要转型,人才要素得先行。
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乡镇哀叹人才都去了县城,县城苦于人才集中在市区,地市摇头说哪竞争得过杭州、宁波这样的大城市啊,而杭州、宁波同样垂涎于上海大都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天然优势。地方发展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同相对不足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似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使得人才,成为各地继招商引资、土地指标等竞争后,新一轮竞赛的关键要素。
然而人才首先是“人”,不似资金、土地等“物”的要素。所以引进人才,就要“人同此心”,讲求以人为本。如同一场恋爱,如何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俘虏对方、挽留对方,都得从人性出发,从对方的需求出发。
要吸引人,先得挖掘自己的长处和特色。人生际遇不同,先天条件不同,导致追求者的个体差异巨大。但一味哀叹时运不好没生为“国民老公”,那于事无补。只有挖掘并放大我们自身的特质和闪光点,才能增强我们的魅力和吸引力。区域经济也如此,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产业基础都已既定,但并非后发者就没有逆袭之日。离大都市较远,那反而有机会成为广大偏远地区的副中心和新增长极;资源要素较少,但因之前开发较少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将是未来最为稀缺的资源;产业基础较弱,却也使得地方在跨越发展和产业更新上减轻了包袱。只要善于挖掘亮点,懂得扬长避短,每个地方都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潜力,自然也就不愁对人才的吸引力了。
要选对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年轻时恋爱,在选人上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爱虚荣,随大流,大家认为好的才喜欢;二是没主见,没定力,见一个爱一个。其实终成正果的恋爱,大都要彼此适合,气味相投,情趣爱好偏一致,生活事业能互补的。在地方引人才上也一样,大力招揽的人才,一定要与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需、产业转型升级之所需相契合。如此人才来了,才能一拍即合,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地方也能以事业留住人。如果一味追求“高大上”但非适合自己的,往往投入了极大力气和成本,最后却只能黯然分手。
要打动人,不必急于求成,日久自然生情。患得患失、急于求成的心态,不利于谈恋爱,因为容易给对方压力,也让对方看低你。地方在吸引人才上也相似,由于各地求贤若渴,客观上导致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尤其一些带着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往往“皇帝女儿不愁嫁”,待价而沽,对启动资金、优惠政策、办公用房、项目土地提出益加苛刻的要求,双方洽谈时处于严重的不对等地位。对此类人才,地方上不必过早地自降身价、抬高价码。花大价钱重金引来的人才,最后也免不了被别人重金挖走。还不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心态,先从小项目合作开始,持之以恒地展现自身的诚意和优势,在合作中积累感情,以共同的事业增加吸引力,才有望形成长期牢固的合作关系。
要留住人,要从满足对方生活需求的点滴出发。“想留住对方的心,先要留住对方的胃”,生活的舒适安定有利于关系的稳定长久。第二代外来务工人员对生活的需求,如今也在越来越多元化、高品质化,更何况各地纷纷争抢的人才。所以人才引来后要想留得住,关键在于满足人才对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文化娱乐、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等。目前地方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虽有对人才待遇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人才的评定停留在学历、职称、荣誉称号等硬性标准上,一些企业真正急需也被市场认可的人才,反而难以享受;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虽日益提高,但限于财政压力,在优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依然内外有别,一大部分中等层次的外来人才,在子女就学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的歧视。这些都会挫伤引进的人才对当地的认同感和融入感,不便永久居留。为此,各地要抓紧研究针对当地实际,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优待政策。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求贤者终达所愿。
(作者单位: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