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走近空军飞行员——

战鹰展翅 冲上云霄

  本报杭州7月30日讯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廖启荣 王鹏程) 驾驶战机在空中飞行是什么感觉?

  “八一”节前,记者走进驻杭空军航空兵某部,近距离聆听空军飞行员们的飞行感受。

  下午4时许,经过一天的炙烤,整个机场散发出蒸腾的热感,让人有些胸闷。伴随着轰鸣声,一架战机在跑道上落地,拖着撑开的阻力伞疾驰而来。在地面后勤人员的示意下,这个巨大的铁家伙缓缓减速。

  记者顶着烈日,目测这架传说中的国产新型战机从跑道尽头转弯,稳稳当当地向机棚后方绕过来,入位、停毕。座舱盖打开,飞行中队长刘洪波从战机里出来。他摘下飞行头盔,那一身略显厚重的抗荷服上顶着个湿哒哒的脑袋,仿佛刚被浇过水一般。他的眼睫毛上都挂着汗珠。

  “怎么这么热?”记者惊讶地问。“现在外部温度那么高,飞机降落,环控系统关闭后,整个机舱就会像一个大蒸笼,温度会一下子窜到50℃以上。”一旁的机务人员解释。

  刘洪波告诉记者,每次走下飞机,尤其是执行高难课目训练后回到地面,在脚踏上舷梯的那一刻,会有一种不受控制的轻微颤抖。这一方面来自进行飞机特技动作时受到的几乎5倍于体重的物理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精神高度集中产生的无形压力。

  记者爬上高高的驾驶机舱发现,狭小空间里,密布各种仪表设备。“我熟悉它们的每一个细节,就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此之谓人机合一。”刘洪波笑着说。

  坐进驾驶舱内,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响起,周围所有的音调都显得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努力打着手势用口型交流。飞行员从眼睛到脚底,身上所有器官都服从大脑的指令:完成任务。

  空中操作动作必须精确无误,飞行时驾驶杆多拉动一厘米不行,反应慢一秒钟也不行。

  与飞行的高风险相比,眼前这位七尺男儿坦言,更挠人肺腑的还是对家人的歉疚。“一旦执行重大任务,常常会一个月都见不到家人一面。”他又提到:“在重大节日战备值班时,从机翼下看到万家灯火,也会感到特别骄傲。”

  在休息时,刘洪波完成这次飞行的参数判读,紧接着又要驾机起飞。夏夜的月亮早早升起。当别人回家迎着热腾腾的饭菜时,他远远望着正在加油的战机、闪烁的跑道灯,静静等待下一个架次的起飞。那一刻,他说他经常想起10年前,那个报考军校飞行员的自己,满怀热血准备报效国家。而真实的奉献,其实就是在这样一天又一天的默默训练中完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战鹰展翅 冲上云霄 2015-07-31 3963482 2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