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视觉颂

美丽乡村 记住乡愁

  打造美丽浙江,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乡愿,这是近年来浙江一直在努力践行的浩大工程。

  作为省委宣传部主抓的《浙江记忆》系列中的重点书稿,冯颖平和张国云所著的长篇报告文学《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就是以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对象,以“美”破题,借“美”叙事,做“美”文章,生动地记录了一桩桩浙江美丽乡村实践中的美山、美水、美人、美事,对有着浙江色彩,带着浙江味道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画幅的立体展示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记述,真实地反映了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筑梦之旅,堪称一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画卷和生动档案。

  这部作品用大量的篇幅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生动图景,阐释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精、气、神,生动演绎了浙江新型农民的现代诉求和精神气象。例如,作品通过对“超级农民”顾益康的农业情、农村梦、农民心的述论,清晰地表达了作者自身和农业专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睿智妙论,大大提升了读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深度。作品对周世忠的仙草梦、马桥的经编园、荻浦村的牛栏咖啡的记述则寄予着这样的思考:如果农民只有小农意识,只想着一亩三分田,只想着稻子的产量,不好高,不骛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丽乡村。不仅如此,作品还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接文化的地气、接历史的地气、要接农村的地气、接农民的地气。这就是作品在对荻浦村,松阳界首村、山下阳村、杨家堂村,庆元长砻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中尊重乡土文化之根,拒绝大拆大建,呵护生态环境等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与“土”零距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赞美中所体现出的思考。同时,作品又指出,中国的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山明水秀,百姓富足,记得起乡愁之所,也是一块精神的绿洲、道德的高地。作品还凝练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词: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秀美,社会和谐,百姓满意。这是作者对多个浙江美丽乡村样本分析后的一种大思考,这种思考既为点睛之笔,又发人深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这部作品语出纤素,不事雕绘,文与景合,语俱事遂,有化工之美,而无画工之弊。一句一字之精神,全以神运,不锤炼,不苦吟,殆无全力缚兔之状,自然流出,多本色之纯,可谓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例如作品写荻浦村的不喧哗,自有声的宁静之美,写松阳界首村、山下阳村、杨家堂村的历史之美,写花戏村、上田村的文化之美,写庆元长砻村的生态之美等,文字皆简净老横,风调清深,看似不经意之句,却已十分圆足,足见作者才力。其次,以事为经,以文为纬,舒卷自恣,斯成妙文。作品的大部分篇章写得行云流水,洒脱自然,不骛旁涉,文字洗练,不散不乱,端绪井然,淡而有味,妍丽丰逸,妙论妙笔,轻盈在目。行文上不板实,一篇之内,必有一二段空灵,秀骨厚神,含蕴广深,形在而气不完,境得而神不远,妙处又恰当地嵌入古诗词,营造了一种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之意境,给读者带去了丰富、多重的审美体验。

  这部作品在美盛业、述硕果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例如作品对千岛湖、义乌、嘉兴、余姚、舟山等地水资源和水污染、水治理的展现,作品虽然用大量的事实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浙江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智慧和制度创新,但其间也融入着作者对浙江水资源和水问题深深的关切和忧虑;再例如作品对松阳山下阳、杨家堂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新建的建筑水泥涂墙、玻璃装潢,与古村落的风格格格不入,以及杂乱无续的新建筑穿插于古老宅院中,打破了历史的唯美感和平衡感而成为古村落中的败笔的担忧;再例如作品对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的警示,对于许多中国乡村已经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乡村空巢化、老龄化的危机的加重,城镇化、工业化对农村的吞噬等的揪心,都体现着作者对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中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的忧患意识,也昭示着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有着更为艰巨、更加漫长的路要走。作品所体现出的这种忧患意识绝非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语,而是饱含着作者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往情深,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腔赤诚,更体现着作者为时代写作,担历史使命的社会责任和文学情怀。

  如果说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色调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因其纵横开阖,视野宏阔,情深理明,文脉流畅,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韵味和哲理情思,而毫无疑问地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色彩和艺术格调,在近年来浙江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有删节)


浙江日报 视觉颂 00020 美丽乡村 记住乡愁 2015-07-31 3948023 2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