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留住老物件的美好

  陆遥

  最近,两则事关老物件的新闻耐人寻味。

  月初,杭州仅存的最后一家弹棉花店“潘永泰”的掌门人过世。老人生前一心想要把弹棉花的手艺传下去,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传承人。目前,“潘永泰”百年弹棉花的技艺或将面临失传。

  30多年前,箍桶匠戚建飞带着祖父的手艺来到杭州开店。经历三代传承、五次变迁,不变的是店里的木桶品质始终如一,坚实可靠,历经20年依旧经久耐用。戚建飞说,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订单。如今用手工木器的人越来越少,收支只能勉强相抵。

  棉花胎、大木桶……这些在过去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老物件,摆到现在依然具有实用性与性价比,但却往往因为外形老土、款式陈旧等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消费,让许多手工艺人暗自神伤。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一些成为“非遗”的传统手工艺,也逐渐面临传承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新的材料,更专业的机器,更流水线的作业,伴随着低成本和高产量,挤压了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的生长空间。但老物件的魅力,正在于这些人性化的慢工出细活,在于人与物和谐统一的灵气,以及经久耐用、代代相传的魅力。

  当今社会,市场繁荣,品种繁多,人们选择的余地很大。没有创新,就没有消费者。老物件要传承,亟待找到创新之路。一如本报推出的“浙匠360”栏目,以老工艺、老传统在当下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切入口,不仅重拾它们昨日的美好,更重要的是,关注老物件传承所倚赖的市场,挖掘出时尚的闪光点,寄予其重焕新生的力量。

  老物件,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记忆,渗透着社会历史文化因子。有发展前途的老物件,注定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商业文化遗产。更多的传统工艺,在保留自身货真价实的前提下,更应该学会转变经营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需求,这样才能避免无可奈何地老去。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留住老物件的美好 2015-07-28 3962287 2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