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走读

三门“90后”创客杨辅宣钟情卡通泥人制作

我的泥人,萌萌哒

  通讯员 宋晶 吴冷茜

  本报记者 叶晖

  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泥疙瘩,在三门县亭旁镇王村90后小伙杨辅宣眼中,却是个宝贝疙瘩。经过他一双娴熟的巧手,上下左右一摆弄,这些泥疙瘩很快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它们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还原”真人模样,更是给这位年轻的创客带来了万元以上的月收入。

  上午,记者走进亭旁镇王村村民杨性级家。只见宽敞的客厅一角被圈成了一个小型工作室,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泥娃娃映入眼帘,有卡通人物造型,也有取材于真人的定制品,看上去非常地逼真、精致。

  “完成一个卡通泥娃娃,只要3至5分钟,而要做好一个真人定制品,则需要2个小时左右。”正忙着赶制一款泥人的杨辅宣向记者介绍的同时,手中的活儿也没有停下。

  拿起、捏泥、放下,一遍又一遍,看似单调的节奏,却为杨辅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原来,出生于1991年的杨辅宣读书时成绩一般,但对美术情有独钟,通过自学方式考取了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凭。毕业后,他种过地、打过工、开过店,但始终收入一般,或多或少感到不那么自在,也不是心目中喜欢的职业,更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直到2013年,他偶然在网上看到色彩缤纷的泥娃娃,眼睛为之一亮,当即暗下决心:我要用自己的手艺来创业,做一个三门“泥人杨”。同年6月,杨辅宣正式开始创业。

  “捏真人版的泥人要求比较高,他就一个人偷偷跑到北京学习了一个月。”杨辅宣的父亲杨性级介绍说,儿子从小美术功底好,再加上爱钻研,自打学会真人版的捏泥技术后,很快又自行摸索出了卡通泥娃娃的捏法,可谓是无师自通。在儿子的带动下,一直打零工讨生计的父亲杨性级,也为儿子当帮手,跟着学起了捏泥。

  产量不高、销售不广、人手不足……创业之初,杨辅宣遭遇了不少难题。然而,凭借着自己的浓厚兴趣和满腔热情,他愈挫愈勇,并获得了可喜的回报,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很有趣也很特别,肯定会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杨辅宣说,与其他青年创客一样,他也把产品的销售渠道瞄向了电商平台。泥娃娃的制作材料以超轻黏土和低温陶土为主,成本不高,利润可达75%左右。

  “一到情人节、七夕等,销售就更火爆了,昼夜赶制都来不及,有些订单还来自韩国等海外客户,这就是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杨辅宣显得有些兴奋。

  随着网上订单纷似雪花般飘来,三门“泥人杨”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这小后生手艺好,头脑也活络,给村里的其他同龄人带了个自主创业的好头啊!”同村村民杨性亮对杨辅宣赞赏有加。

  “把自己捏的泥人销往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领略三门人的巧手慧心。”杨辅宣信心满满地说,在做好品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他计划在县城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三门‘泥人杨’”工作室。从这张年轻的脸庞上,记者似乎看到,一个更大的创业梦正刚刚起航。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2 我的泥人,萌萌哒 2015-07-28 浙江日报2015-07-2800009 2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