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国之重器 送长剑飞天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践行强军目标纪实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张选杰 李兵峰 白瑞雪
在新中国蹒跚起步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临危组建,开创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先河,铸就了“国之重器”。
在共和国发展壮大的铿锵步履中,他们数十次完成重大战役演训任务,成为了支撑大国安全、守护人民生命的坚强盾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他们牢记神圣使命,一次次送长剑飞天,锻造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导弹劲旅。
他们,就是我军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这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神剑劲旅,执掌长缨舞九天,随时待战打胜仗,为中华民族挺起了“钢铁脊梁”。
忠诚铸剑,扛起大国鼎柱的无上责任
那年入秋的一天,西北某导弹发射场,某型洲际战略导弹发射任务正在紧张进行。
不料,雨越下越大,导弹武器装备性能和官兵操作技能都面临考验。
能不能按时发射?很多人揪着心。时任旅长杨光斩钉截铁地回答:“能!”
预定时刻,长剑拨开雨幕,一飞冲天。
“50多年前,这支部队从老一辈革命家手中接过导弹武器的同时,就接过了为国争气的‘接力棒’,扛起大国鼎柱的政治责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委李永生说。
上世纪60年代初,这支部队的前身、1959年7月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转战大西北,投身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发射我国作战部队第一枚地地导弹。
在“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莽原,官兵们克服缺少教材、器材和人才的困境,用萝卜刻成元器件,用白铁皮敲成仿真导弹模型和发控台,用麻绳制成电缆绳。
1963年10月一个早晨,导弹迎着朝阳直冲云霄,准确命中靶区目标,打破了西方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妄言,将中华民族的“争气弹”送上了天,开创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部队先后历经数次移防、转隶、改编和换型,党指向哪里他们就开赴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没有丝毫犹豫迟疑。
那一年,举国上下粮食紧缺,官兵们到戈壁滩上挖骆驼草和沙枣,在军马场开荒自救,有的官兵饿倒在训练场。
那一年,唐山发生7.6级强烈地震,驻守当地的这支部队协助地方政府第一个向党中央发出灾情电报,并集结2000多名官兵向震中开进,打响了抗震救灾第一战。
那一年,我国一战略方向风云诡谲,刚刚在城市重镇扎下脚跟的这支部队,奉命移防密林之隅。他们毫无怨言,几天之内就从繁华都市藏进峰峦叠嶂的大山,从零开始创业之旅。很快,又重新建起了让导弹飞天的发射场,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发射一枚导弹,震慑了强敌。
“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漫长岁月里,这支“杀手锏”部队铸就了“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血性亮剑,擎起大国支撑的“钢铁脊梁”
寂静深夜,崇山峻岭悄然无声,“地下龙宫”硝烟弥漫,一群导弹号手值守在导弹阵地,只待“点火”一声令下,随时刺向敌人的心脏。
时刻准备亮剑,是这支导弹部队永远保持的姿态。
从卢沟桥边的第一个营地到崇山峻岭中的第一座阵地,从戈壁大漠的第一声轰鸣到实弹演习的第一次初试锋芒,他们每一次转型、每一次行动,都攸关国家安全。
提高暗夜条件下的实弹发射和全天候作战能力,一度成为提升这支战略力量实战能力的重点。官兵们苦心攻关半年后,一枚墨绿色的导弹在漆黑的夜空划出一道亮色,打击精度达到最佳标准。
1984年10月1日,这支部队的官兵驾驭大国长剑,作为压轴方阵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从此,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揭开了神秘面纱,也向世界显示了捍卫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决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个导弹旅的官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演习任务,按照全要素、全方位、全程序实施反击作战演练,传递出我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他们探索的“模装苦练、实装精练”等训练模式方法,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训法创新的先河,总结的一些训法原理沿用至今。
那年,他们换型升级某型导弹武器装备,重新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我们能打仗吗?!我们能打胜仗吗?!”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他们深入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从难从严思战、谋战。一年多时间,部队完成了阵地调试、装备整修和转型训练等任务,铸就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略“铁拳”,“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打胜仗”成为官兵的共同追求。
官兵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拟制对接数十种作战方案、指挥员手册等软件,常态化开展不发预先号令随机拉动、不设预案临机导调的战备演练。
基于现代战争高强度、残酷性等特点,他们定期开展阵地密闭生存条件下抗疲劳、抗饥渴、抗缺氧、倒时差适应性训练,通过给养标准减半、氧气含量降低、时间日夜颠倒等方式练思想、练作风、练斗志。
现在,这个旅每个发射营都有20多个专业组长,具备独立发射能力,形成了“发发性能良好、营营独立发射、级级指挥畅通、环环保障有力”的局面。
组建56年来,他们先后48次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训任务,成功发射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全旅走出了33位共和国将军、10名导弹基地司令、16名导弹旅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种子”部队。
深山砺剑,凝聚大国重器的英雄气质
上世纪80年代,这个洲际战略导弹旅升级换型某型导弹之后,从此钻进密林深处。
虽然条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前后左右都是山、没有电玩和WiFi”的大环境无法改变。当许多同龄人享受着安逸的现代生活时,这群年轻的“大山一族”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导弹事业。
20年前,发射一营二连一班优秀导弹号手杨百万废寝忘食锤炼操作技能,书写了老一辈火箭兵的风采。20年后,他的儿子也成为这支连队的导弹号手,还当上了副班长。
20年前,某工程连政治指导员瞿正军带领部队经过数年鏖战建设导弹阵地,久别的新婚妻子来队探亲,在阵地边的临时来队家属院中怀上了儿子。20年后,拥有工学和军事学双学士学位的瞿江军校毕业,分到了发射二营四连,使用的正是父亲瞿正军建设的阵地。全旅实装操作考核中,他带领全排勇夺同专业第一名。
这个旅官兵“见第一眼红、丢第一脸红”。发射一连副连长徐金标带领官兵参加旅里专业基础集训,第一次考试,一连倒数第二。大家顶着“耻辱”,憋足了劲,重新投入集训。一周之后再次参考,5个专业全部名列第一。
56年间,任凭国际风云激荡,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天,“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敢打必胜、勇攀高峰”的“东风精神”和“环境越艰苦越奉献、任务越重越争担、技术越高越精练、对手越强越亮剑、荣誉越多越创先”的“五越精神”,早已融入导弹旅官兵的血脉,塑造起了当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