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今日衢州

借势“山水人文” 打造“五养衢江”

衢江区倾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借势“山水人文” 打造“五养衢江”

  衢江区倾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文/图 衢江区委宣传部

  拥有四十万人口的衢江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近年来,衢江区顺势而为,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总体目标,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主线,以打造“五养衢江(气养、水养、食养、药养、心养)、九龙归谷(归山、归水、归田、归园、归生活)”为载体,突出山水塑形、人文立魂、绿韵作裳、特色扬名、舒适宜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农村呈现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更趋和谐的良好局面。

强规划 重整治 再现记忆中的生态环境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如今的铜山源水库,无论晴雨,皆为风景。尤其每当夜幕降临,水库下游的公园里,音乐氤氲,群众起舞,一派欢乐。

  也就在一年多前,铜山源库区受畜禽养殖、活性炭生产、毛竹加工业等的影响,水库水质和库区污染问题突出,库区水质为劣Ⅴ类。“五水共治”的冲锋号中,衢江区调集力量,环保、农业、农办、水利等部门,以工业企业、农业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源为整治突破口,与铜山源库区流域内的太真乡、双桥乡、杜泽镇一道,迅速启动环境综合整治,如今库区水质已由劣Ⅴ类水,提升至Ⅲ类水质标准以上。眼下,杜泽镇明果村拆了猪棚建民宿,还有明果禅文化休闲养生谷也在规划建设中。

  铜山溪流域的变化,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衢江区以归山、归水、归田、归园、归生活的“归谷”为发展方向,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聘请知名设计单位,在对衢江区农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分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以“一环三区八带多点”为基本布局的《衢州市衢江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以及《山水衢江 中国归谷 衢江区“一湖两岛两岸”片区规划》,以“点上美丽、线上出彩”为基本要求,合理规划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协调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实现“引导村庄发展、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个性”的具体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衢江区从整治入手,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生猪整规等行动,合力共建水净天蓝地绿景美的生态家园:投入巨资开展乌溪江、信安湖衢江流域、铜山溪等重点流域整治;全面推进生猪整规,削减生猪年饲养量176.4万头;三改一拆中拆除违建259.53万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积149.71万平方米,农村人居品质得到较大改善。

  治理细致入微:扎实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年内将完成245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依托市场,引进“建设—经营—移交”的BOT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常态化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目前已覆盖全区16个乡镇(办事处),清运生活垃圾9000余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资源化处理工作,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制定《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实施意见》,今年实现垃圾分类村全覆盖。同时,举办专项宣传活动10场次,评选“洁美家庭户”1300户,引导村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维护村庄环境。

  重治之下,垃圾河、黑臭河,已经难觅踪影,嬉水、亲水又成了孩童暑期最热衷的节目。更多的乡村记忆,都变成了现实:上方镇消灭了“牛奶河”,一溪清水倒逼产业转型;全旺镇楼山后村投入3000多万元,古村变身新景区;乌溪江水质成为华东地区最好的一级地表水……

重转型 促增收 建设希翼中的美好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洁美的环境,这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尝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甜头。

  湖南镇埂头村原来是生猪养殖大村,在保护一江清水中拆了猪棚,百姓的增收怎么办?盛夏午后,知了聒噪,我们来到该村地处500多米海拔的里村自然村,气温比城区足足低了七八度,放眼望去,山垄里满是摇曳的茭白翠叶。“这里种了100亩左右冷水茭白,近期可以上市,收购价每斤在3元以上。”基地负责人翁有良满脸喜悦。

  翁有良算了一笔账,一亩田可产茭白2000公斤以上,按最低收购价每公斤6元,扣除每亩2000元的成本,村民一亩田收益在万元以上。

  高山茭白仅是湖南镇新近发展的产业之一,种植水栀子,培育铁皮石斛,发展金针菇、茶树菇,2013年开展以生猪整规、玻璃拉丝行业等为主的乌溪江饮用水源综合整治之后,衢州开始引导群众走上转产增收新路。

  建美丽乡村,衢江区积极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衢江区通过产权改革、精准扶贫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农村确权赋权调查摸底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衢江区农村确权赋权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61个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土地房屋登记5124宗。在莲花镇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方面开展“移房上山”试点,积极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利用、中心村人口集聚、农民建房等难题;另一方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村流转试点工作,首批试点莲东村、犁金园村、莲花村,采用“定量不定位”的方法,实现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推动农村土地整村流转,使农民享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

  土地改革,亦为打造放心农业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衢江区按照农产品安全“八大体系”要求,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莲花镇、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区的全旺镇,建成1000多家家庭农场,近百家生产基地产品实现二维码追溯管理。全旺镇的三易易农业等龙头企业,还建起智慧农业园区物联网综合管理云平台,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体现中国农业创业模式的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业已启动。同时,衢江区在全市率先发布食用农产品放心指数,“三品”认证农产品58个,“万元田”5.2万亩,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27.2万亩,完成有机农产品认证17个,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2400亩。衢江区已成为全省1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县,农民从中大获裨益。

  重转型,促增收,衢江区走出许多新路:引导农民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发展山地蔬菜、食用菌、中药用材等为重点,积极发展以菌换猪、以菜换猪、以羊换猪、以药换猪等产业转型项目,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休闲旅游业及民宿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4年,衢江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1.2%。

续文脉 扬特色 打造憧憬中的“五养衢江”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环境美、创业美,还要注重人文美、特色美。

  忆往昔,衢江拥有5000万根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历史的节理石柱,上方镇葱洞、观音洞是衢州文明的发祥地,还有一批名彪青史的人物纷纷结缘衢江,1313处文物正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看如今,衢江空气质量全省排位靠前,乌溪江水质华东地区最优,放心农业已经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由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领衔的全省唯一一个中医针灸院士工作站落户衢江……

  坚持文脉传承、特色扬名,打造“五养衢江”大有作为。

  宋淳熙甲午年,举村乡翁源村翁氏的先人翁甲公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迁移来此,如今整个古村落完好地保留着宋代的祠堂,明代的民居,还有清代的药房,沿翁源古溪的两坡而聚集。相隔不远的洋坑村,至今依然保留茶灯戏、木偶戏和喝山节等古老节目,尤其每年十月初八的喝山节,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

  这一切,吸引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三次到此指导,衢江区也与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签订双向战略协作协议,启动由王澍主导的衢江南部山区再造项目。项目主要包括“一片一线四点”建设,“一片”即衢南片区;“一线”是衢南片区新农村建设精品线路,将古村落、古民居、人文脉络串珠成线;“四点”是指“两村一谷一馆”建设,其中“两村”是指以村庄原貌保持较好的举村乡翁源村、洋坑村为试点,以点带面推进衢南片区新村改造;“一谷”是指推进全旺陶谷建设;“一馆”是指湿地文化博物馆。衢江的南部山区,不久的将来会是全省、甚至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衢江区还开展了“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主题实践活动,把与文化相关的古桥、古道、古井、古堰、古埠、古梯田、古街巷、古院场、古建筑、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家谱家训、地名由来、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土名人、最美人物、特色小吃,山峰、岩石、河流、古树(群)、珍稀植物、最美森林和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与历史图片,以及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习惯、习俗等进行普查,建立“乡愁记忆库”,绘制“乡愁地图”,开通“乡愁直通车”,加快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把具有衢江特色的“最美”文化、民俗风情与人文记忆结合起来抓旅游开发。目前,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山水旅游风光带、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养生旅游带、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带和樟潭—全旺—大洲的休闲文化特色带、大洲—举村—湖南的民俗风情带等5条特色景观带。

  眼下,来衢江深呼吸、喝优质水、吃放心菜、栖心养生,已成为一种时尚,一幅“远可望、近可游、居可养”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五养衢江、九龙归谷”已然成为衢江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浙江日报 今日衢州 00024 借势“山水人文” 打造“五养衢江” 2015-07-24 浙江日报2015-07-2400006;浙江日报2015-07-2400007;浙江日报2015-07-2400009;浙江日报2015-07-2400011;浙江日报2015-07-2400017;浙江日报2015-07-2400012 2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