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天台流动党员处处有娘家—

离土离乡不离党

  核心提示: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天台县外出务工经商者众多,其中有流动党员2570人,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16.4%。如何把这批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为流入地和家乡的发展作出新贡献?20年来,天台坚持“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模式,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问题,值得各地借鉴。

  7月16日一早,上海虹桥火车站,在上海办企业的庞尧学匆匆上火车,赶回老家天台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模式20周年研讨会。尽管会期几经调整,企业事务又繁忙,老庞还是坚持回乡开会。

  这一天,不少像庞尧学这样的流动党员,从全国各地回到天台。20年来,这些身处异乡的农村党员,对天台这项实行了20年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有着太多的感激和感动。

  截至今年5月,天台已在全国各个外出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委2个、流动党总支3个、流动党支部36个。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南国春城到大漠边疆,一个个流动党组织不仅是党员的“家”,也成为一个个坚强的堡垒。

一个家:双重管理强磁场

  1996年,庞尧学离开平桥镇庄前村,独自来到上海闯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天台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到2014年,天台外出人口达到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流动党员达2570人,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16.4%。

  在部队入党的庞尧学,那些年无论去哪里,一直保持着给党支部写思想汇报的习惯,然而因为远离家乡,又找不到党组织归靠,一直有着“无家可归”的苦闷。

  其实,大部分农村党员离开家乡以后,就成了“断线的风筝”,有的党员两三年没参加党组织活动,有的多年没有交党费,有的只在三年一次的村支委改选时才回一趟老家。

  “没想到在上海还有一个天台人的党组织,我兴奋极了,马上就投入了组织的怀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那年,初到上海的庞尧学尽管生计还没着落,但第二天就揣着党员证去报到了。

  这个天台县在沪流动党支部,成立于1995年1月,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这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时刻!”作为支部成立的筹备人之一,回忆起那段往事,如今已在家乡安度晚年的老党员庞品芳格外激动。

  当时的上海,有3万余名天台人在此扎根,单在北京路做生意的就有4000多人。

  在上海做筛网生意的庞品芳和老乡聊天时,听到有人抱怨:“过组织生活太难了,回趟老家至少要坐6个小时的车。”当时,一个念头闪过庞品芳的脑海:“能不能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大家在上海也能每月过组织生活?”

  天台县委组织部听到了在外流动党员的心声。当时全县外出人口已达10多万人,如何做好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接到在沪流动党员的申请后,双方一拍即合。实际上,上海虹口区有关部门也已关注到这一庞大的天台人群体,他们期盼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实现对流动人口有效管理。

  双管齐下,局面为之一新。天台县委与流入地组织部门签署了《双重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建立定期联系通报制度。天台方面,不再因“遥控指挥”式管理而远水解不了近渴;上海方面,也不再因缺少地缘、亲缘纽带联系而难以凝聚流动党员。

  成立党支部的消息见报后,天台籍流动党员奔走相告,一些党员拿着报纸,找到了党组织,结束了“税费当地收,党费往回邮,组织生活年底凑,怀揣关系到处游”的情形。

  20年来,天台县委逐步探索以“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务创业地与服务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模式,在外流动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广东、北京、新疆、苏州、沈阳、宁波等10多个省市相继成立流动党组织。

一座桥:双向服务谋发展

  每月15日,是上海流动党支部雷打不动的学习日。

  在上海市区与崇明岛通车以前,在崇明经商的金孝相,每次去上海市区参加组织生活,都要提前一天坐轮渡赶去,来回费用超过300元。加上“七一”活动和年终党员大会,每年他为此往返市区28趟,但他从1995年加入党组织以来从没缺席过。

  如今,随着微信学习平台开启,金孝相可在网上学习,不用再来回赶了,但每次支部组织活动,他依然准时前去参加。

  “大上海、天台山,均为创业地;外出闯、回乡干,都是有为人——党在心中。”挂在北京路支部活动室的一副对联,诉说着这些流动党员的心声。

  这些年,在外流动党员都把每月固定的组织生活当作一件重要事情,统一佩戴党徽、认真签到、专人记录、积极发言,不管路有多远、生意多忙,都风雨无阻地参加学习。

  这些平时忙于搏击商海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党员们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加强研讨交流、提升党性修养的学习平台,也是一个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众多商机的服务平台。

  “以前出门在外只顾赚钞票,有时真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经常学习讨论,连做生意时也得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员身份。”在沪经商的丁荣相说。

  在上海地平线通信市场,天台籍经营户占了6成,不少商铺柜台上摆着“共产党员专柜”的铜牌,接受顾客监督。

  “刚开始,还担心被人嘲笑,后来发现党员的牌子过硬,顾客放心,生意就火了。”党员经营户罗尚楷说。

  解决就业、维护治安、赈灾扶贫……从最初到都市淘金的乡下人,到如今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天台在外流动党员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有了较大改变。

  党员王崇中拿出100多万元,把嵊州越剧团请到自家饭店,请社区老人免费观看演出并用餐;党员许荣伟经营的企业,吸纳当地4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广东流动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打扫卫生、帮助指挥交通、给外地游客指路等。

  “在沪天台人有个共识,在上海经商的佼佼者多是党员,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也越来越多。”天台在沪流动党委书记许瑞明自豪地说,对在上海的天台人来说,流动党组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商会。

一面旗:双带惠民添光彩

  家乡那个14岁少年的病情怎么样了?今年清明,返乡扫墓的在外党员得知,天台平桥镇中学初一学生陶锍患白血病却没钱治疗,于是发起募捐活动。尽管已过去3个月,但他们一直牵挂此事,不时打电话来问候。

  那些天,陶锍简陋的家里不断有客人来探访。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流动党员,驱车来到平桥镇水竹湖村,将募集来的20多万元爱心款送到陶家。如今,陶锍已出院回家。“多亏了他们,我孙子才有钱做手术。”陶锍的爷爷陶岩富说。

  在外多年,故乡是每一位流动党员最深情的牵挂。每年春节回家,在广东做生意的王昌银,总要带着礼物去看望村里的贫困儿童和老党员,每年还给他们寄去3万元左右的捐款。在外经商15年,王昌银的生意越做越大,只要老家有需要,修水泥路、搭瓜棚、捐助贫困儿童……他总是二话不说把钱寄回来。

  “发展不忘党员身份,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流动党员以各种方式回报家乡。在上海做生意的党员许叶富,看到一些村民生活贫困,先后带领500多名老乡到上海做生意,租店面、跑业务、垫资金,帮他们在上海发展。如今,这些老乡大多成了老板。

  日前记者走进平桥镇沸头村,漂亮别致的小别墅鳞次栉比。然而,这个美丽乡村的“设计师”洪小洗却再也见不到了。在上海经商期间,洪小洗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为了这份信任,当年62岁的他放下上海的生意,毅然挑起了村里的重担,直至永远倒在工作岗位上。

  如今,在天台流动党员中,回乡担任村干部的有182人。除了帮助村庄发展、村民致富,近20年里,各流动党组织推动“浙商回归”工作,帮助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先后“带”回企业70余家,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创利税两亿元。

  据了解,近年来,各流动党组织累计为家乡捐款捐物3亿多元,仅2014年就认捐“五水共治”款项480多万元。

  ■ 专家点评

  省社会主义学院副研究员黄天柱:天台的实践对全局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总结和推广。流动党员管理创新实践的背后,关联着党建和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单位制社会结构解构、就业方式多样化、人口大流动。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党员大量出现。如何加强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成为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课题,事关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事关国家治理能力,事关这部分党员的自身权益,事关社会的健康发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离土离乡不离党 2015-07-23 浙江日报2015-07-2300013;3955732;浙江日报2015-07-2300014;浙江日报2015-07-2300010;浙江日报2015-07-2300016;浙江日报2015-07-2300020;浙江日报2015-07-2300021 2 2015年07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