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学

浙师大人文学院的课程作业

手抄古书 深读经典

  通讯员 王小民 周彬彬 张佩娜

  本报讯 “终于把《牧斋初学集诗注汇校》抄完了!”近日,浙师大人文学院的徐凤娇同学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古书“手抄本”,足足耗尽了160张A4大小的稿纸。

  徐凤娇完成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作业。任课老师李圣华教授在学期开始第一堂课上就布置了一道作业:所有学生任选一部古书,用竖排繁体抄写,并要附上注释。这项作业将占到期末考核的40%,字迹工整、注释正确、抄写完整、内容较多的作业会得到高分。

  听到这个消息,教室内瞬间炸开了锅:“这么厚的书得抄到什么时候啊?”“繁体竖排?老师,您在逗我们吗?”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李圣华教授坚持自己的要求,因为李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中文的学生,阅读量并不够。“很多学生国学功底缺乏,对经典的理解不深,更是无法阅读竖排的繁体字著作,不会断句,没标点就看不了。”此外,在招研究生时,经常是“一问三不知”,也让李老师对准研究生们的国学基础倍感忧虑。“文学教育的根就在学术经典中,而这些学生以后大多数会走上教师岗位,成为教育的传承者。”因此他认为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学功力,才能挑起这份重担,誊抄经典古书,就是帮助他们更好的修炼。

  翻翻同学的誊写书单:《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纳兰词选》《顾亭林文选》……清一色的古典名著。抄古书的体验是痛苦的,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日抄、周周抄才行。章芳梅同学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抄完了整本55出的《牡丹亭》。繁体字笔画多,又难认,还要竖排抄写,很容易抄错行,这可把她折腾得够呛。“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很多资料才能读懂。”

  但抄久了,同学们不仅喜欢上了这份作业,还抄上了瘾。“李老师让我们抄上古书的注解,这样一来,我不仅对书有了更深的理解,还知道了一些学术研究的规范。”张凯欣在抄写《老子》注释的过程中,就对训诂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说,改字的术语有读为、读曰或者古字某同,古声某同。这些都是在抄书的时候注意到的。”章芳梅同学坦言:“如果不被这份作业逼着,我很难完整地把《牡丹亭》看下来,中途就会放弃了。”

  现在,同学们都专门买来线装本,恭恭敬敬地用小楷誊抄。看到厚厚一大叠的“手抄本”,很多人被自己感动哭了。“专心抄书的时候,心里特别静,很多生活琐事和烦恼不见了。而抄书时手、脑、眼协同互动,相当于二次巩固,知识也记得更牢了。”章芳梅说。

  对誊抄古书的人文学子来讲,这并不是“艰难的考验”,因为接下来还有更高的修炼等着他们。期末考试过后,浙师大人文学院将开展全院学生默写《孟子》的活动,所有学生都要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接受考核。

  据介绍,早在去年暑假短学期里,浙师大人文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完成了《论语》的默写,悉数过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同学们去触摸经典、品读经典,让每一个从人文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都有人文气息和国学底蕴。”中文系主任崔小敬教授说。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4 手抄古书 深读经典 2015-07-22 3901410 2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