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 留住乡愁
陆遥
近日,象山县东陈乡中心小学校长陈春静编写并出版了一本乡土教育读本《月是故乡明——走近东陈》。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学唱着比自己还“年长”的乡土童谣,家长们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起了家乡的民间故事。
“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浪里跳。冬季北风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抲……”翻开书本,搜集的都是东陈乡一带独具特色的童谣和民间故事,那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述,让人备受吸引。对本地人来说,书里记录的悠悠乡史、美美乡景,还有熟悉的家乡人的故事,都能勾起温暖的往昔回忆。
“希望这本教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乡史乡景、认识乡情乡俗的大门。”陈春静说,担任教职以来,看到学生都在用统一的教材,就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出一本关于东陈乡风土人情的教材。2013年底,陈春静开始查阅《象山县志》、《东陈村志》等大量资料,走访本地年长有识之士,考察当地自然风光、生活风俗、人文遗迹……“寄情家乡山水,让我们爱家乡有一个可讲、可看、可体验的载体,留住乡愁。”
无独有偶,前不久,嘉兴王江泾镇民主小学的师生历时4年,以当地特色民俗——江南网船会为核心,共同编写完成一本乡土教育的校本教程,希望将当地的乡土民俗传承下去。
随着乡土教材的出现,教育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都有了显著变化,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从单一的应试,转向提高公民素质,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内涵。
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在为贵州青少年编选的语文读本《贵州读本》中提出: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许多过去的优良传统和生活习惯都随着时间而淡忘,地域性的特色逐渐流失,表现更为同质化。乡土教材的出现,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们和乡土精神血缘的联系。
学校教材缺少乡土味,学生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不了解,是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的共同感受。一本乡土教材,将过往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住,让本地人记住“乡愁”,将美好代代传承,或许是老师们执着于此的意义。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期盼更多的群体投身其中,关注乡土教材,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