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缙云 锦绣未来,在美丽中开启

  锦绣未来,在美丽中开启

  文 陈爽 任敏健 廖杏丽

  相传,轩辕黄帝在缙云仙都的鼎湖峰铸鼎炼丹,丹成后跨赤龙升天。后来,面对苍茫群山,澄碧绿水,大诗人白居易挥毫而作:“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对于文化厚重、“全县皆美”的缙云来说,仙都景区只是其众多美丽图景中的一角。

  恪守生态之美,始终贯穿缙云县发展的全脉络。不久前,缙云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这个向来尊崇“生态”的人间美境,得到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可。

  如何达成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和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给出了答案,以美丽生态撬动美丽经济,释放生态蕴含的深层能量,也是缙云部署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一脉相承的“六边三化三美”工作在城乡火热推进,进一步夯实了缙云“美上加美”的地域形象,为提振美丽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

  徜徉于河阳古村落群的街尾巷间,旧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人们浓重的乡情怀恋轻易找到了现实寄托,“乡愁”,已然是当代缙云文化的重要因子,并孕育出了新的旅游业态;当烧饼的美味挑逗着人们的味蕾,传统的老味道赢得了现代尊重,兼具文化和经济价值的“缙云烧饼”在全国遍地开花,以其强大的产业辐射力,谱写“一业兴百业”“一个烧饼三个家”的发展篇章,为缙云特色的民生探索注入新的活力……缙云,迎来了“绿富美”发展的美好时代。

  【生态为基】 提亮发展底色

  当污染物体量持续增大,PM2.5不断爆表,环境负面清单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一再证明优秀生态环境的稀缺与珍贵性,缙云便是一片稀缺而珍贵的生态美地。今年初,省生态办公布了2013年度全省生态环境状况:缙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92.1,生态环境质量级别被评定为优。如今,缙云将生态环境之美延伸解读为“全县景区化”,在优秀生态的基础上再提升,从而使美更有秩序感,更接近百姓生活。

  打造全县范围的美丽格局是一项庞大工程,牵涉对山、河、林、田等各种环境要素的把握,以及“城市”与“乡村”两个维度的统筹。近年来,缙云以“五先五后”原则部署全局工作:先“洗脸”后“化妆”,先“面子”后“里子”,先“盆景”后“风景”,先“规划”后“建设”,先“建设”后“经营”。“六边三化三美”是实施这一部署的重要抓手:缙云成立了专门的“六边三化三美”工作协调推进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美丽村庄建设、美丽河道建设、美丽公路建设等13个专项组,着力打造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格局;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联动机制,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评估,通过召开现场交办会、下发交办通知、县领导实地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六边三化办实地督查等措施,督促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落实整改任务,今年以来,共计交办问题274个,已完成139个。

  如火如荼的“六边三化三美”,给缙云的大小乡村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百年樟树矗立在现代化的楼房前,清澈的福源坑穿村而过,偶尔一条锦鲤跃出水面,和水边的花盆组成了一幅动静相融的画面,这是新碧街道福康村的美丽一角。借力“六边三化三美”,福康村变了模样:原来杂乱无章的泥地、泥路消失了,变成了环境整洁,水泥路平整宽敞,道旁绿树成荫、鲜花点缀的现代化村庄。让人惊喜的是,在农房改造过程中,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得到锤炼和快速成长,村里的凝聚力因此增强。如今,村里99名党员做起了专职“保姆”,担负起每一棵樟树、每一个河段、每一片绿化带的日常维护工作,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每个晨昏,人们集聚在村中心的远教广场聊天、跳舞或者健身,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用支部委员徐巧丹的话说,“事实上,这更像一个民族广场。”这里不仅属于村里的500多户人家,也属于2000多名外来人口,人们在远教广场感受着福康村的和谐和包容。

  美丽是流动的因子,以缙云的大小乡村为基底,流淌成一幅幅动人的现代田园乡村画卷,人文与自然交融和谐,乡村的内外之美不断为人们幸福生活加分。像福康村一样,被“六边三化三美”改变的乡村比比皆是:

  新康村位于丽水北大门,村里组织对60多幢黄泥房做了简单的修复和粉饰,仿若一座座“黄金屋”;新西村原本的赤膊墙消失了,外墙色彩混乱的情况得到改善,一个个灰白风格的“美丽”民居在公路沿线绽放;复古风吹进了笕川村,村民把稻秆整齐地捆扎在屋顶、墙上,原本“破景”的小农房瞬间变成“点睛”的茅草屋,与田园画卷融为一体。

  驱车行驶在金丽温高速路缙云段,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清流、葱翠的森林,在眼前疾驰而过,散落其间、一村一品的村庄不断给人惊喜,或现代感十足,或充满田园气息,与自然景致浑然一体,宜居、美居、怡情、养生的美丽乡村带在缙云悄然成型。

  【浓浓乡愁】 守望原乡味道

  当工业化的浪潮迅速席卷了众多村庄,改写着现代乡村文明,于是,在这片以乡村为主要载体的华夏大地,“乡愁”成为最具情怀浓度的字眼,村庄,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寄托。

  7月的正午,骄阳似火,置身于1200年历史的古村河阳,漫步在布满青苔的石子路,看炊烟袅袅升上屋顶,格木窗花散布在青瓦白墙间,旧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群上海的写生爱好者慕名前来,用画笔留住这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活化石”中的悠悠乡愁,并将河阳的古朴风采带回繁华都市。不久前,在河阳村举行了河阳乡村研究院揭牌仪式,这是丽水首家将国际视野与乡土中国相结合的研究机构,也是丽水市唯一专门从事乡村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科研基地。

  “我们要把河阳打造成为一个乡土中国的实习和调研基地。”作为河阳乡村研究院发起人,原籍缙云的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月枝介绍,河阳乡村研究院是集学术研究与交流、乡土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人才培训于一身的民办科研机构和民间智库。这位从缙云走出去的学者,以学术回馈家乡的方式,安放着自己的缙云乡愁。

  除了河阳村,在缙云,一井一树皆风景,老房老桥皆乡愁,金丽温高速缙云沿线的乡村,村落的一品一物散发着“乡愁”,山水林田湖渐染着“乡愁”:

  “每一座文化礼堂都是乡愁的寄托。”在洋山村,村民在当地企业就业,实现增收,下班之后,乡村文化礼堂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凝聚着厚重乡情。

  杨公桥村恢复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以往遮住了古树、古桥、石凳、老房的脏乱差情况不见了,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道路和清洁田园行动,使老物件重新焕发生机,青年人记忆中的外婆家回来了。

  缙云的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乡愁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舌尖上的味道,山涧的小溪,儿时的古居,都是乡愁旅游的重要元素,而缙云的黄帝文化,则是人们最大的乡愁。

  于是,缙云率先提出打造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把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到“乡愁”这一主题,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力争在生态链上把“卫生保洁”做极致,在产业链上把“休闲农业”做极致,在服务链上把“智慧旅游”做极致,在文化链上把“黄帝文化”做极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说起缙云绿色发展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提“缙云烧饼”,这种带着浓厚地域特色和乡愁味道的传统食品,仅去年一年,各地开出授权门店136家,为缙云带来近4亿元的营业收入,缙云烧饼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饼”。

  烧饼产业逐渐衍生出完善的产业链,涵盖缙云菜干、土麦面、土猪肉、糖油、烧饼桶等诸多产业。目前,缙云有3家企业专做菜干,3家企业专做陶土内胆,7家企业专做烧饼桶,而缙云菜干加工和无公害种植基地、无公害养猪基地、特质烧饼桶制作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正在火热打造中,以缙云烧饼为支点,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态势逐渐明朗,在缙云,推进“缙云烧饼”品牌建设被列为全县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缙云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和一个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培训烧饼师傅65期3965人,从业人员3000多人,庞大的技术培训体系为烧饼产业做大做强夯实了基础。

  烧饼产业带动了美食经济,美景则提振了“眼球经济”。千百年的黄帝人文积淀,丹山碧水间的乡土建筑、民俗风情、乡野美食,多种旅游元素在缙云交融。如今,缙云的乡村生态游风生水起,农业综合体建设火热推进,“绿富美”产业阵容正不断扩大:

  每到岁末,缙云满山遍野的白茶花总能吸引不少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客人,古法榨取茶油满足了味蕾挑剔的都市人的健康诉求。因为辖区内有数千亩古老油茶林和数百亩新兴黄茶基地,三溪乡厚仁村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顺理成章。李玉标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厚仁乡居”,三溪乡油茶文化节开幕时,李玉标的农家乐天天人气爆棚,“要不了多久,村里肯定还会开出第二家、第三家……”他对乡村生态游的前景信心满满。

  去年,地处括苍山深处、棠溪的源头——壶镇八桥村,迎来了第二届有氧音乐会,吸引了3000余名观众来到这片“天然氧吧”呼吸音乐盛宴。“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让更多的游客过来听音乐、吸氧、避暑、养生。”八桥村村支书陈秀青说,“冷气洞、天然瀑布,雪梨、野生猕猴桃……村里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好。”

  目前,前期投资达2400万元的太和百草园农家乐综合体正在紧张建设,这个以“休闲农庄型”为主题特色的单体型农家乐综合体,承袭了缙云高山独特的环境气候优势,突出科普教育、药膳养生优势,整合农业观光产业元素,将成长为缙云现代生态农业的新引擎。

  不可否认,就目前来说,缙云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并不靠前,而在“绿富美”的发展道路上,缙云抢占先机,卓越生态潜藏的经济能量已成倍释放,缙云人正以“绿色”发展理念描绘着美丽风景,将在“两美”实践的时代刻度里,写一段缙云特色的锦绣前程。

  专家点评

  让一个个美丽村庄在浙江大地尽情绽放,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两美浙江”工作的重中之重。

  细察热火朝天的缙云县新农村建设,以下几方面印象尤其深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三农工作有的放矢。以农村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乡村、活力乡村、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四个乡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二是目标明确、定位科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富民强县,幸福家园”总目标,以“黄帝缙云、人间仙都、长寿福地”为主题,点线面结合,连线成片建设美丽乡村风景带,把美丽乡村做成乡村游的乐园。三是始终坚持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共建同享,把农户培育成为美丽乡村的最美“细胞”。

  相信,缙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会愈加丰硕,古老而美丽的缙云,必将成为人们“闻乡愁之名,动旅游之心;触旅游之景,生乡愁之情”的地方,让慕名而来的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缙云 锦绣未来,在美丽中开启 2015-07-21 浙江日报2015-07-2100011;浙江日报2015-07-2100010;浙江日报2015-07-2100009;浙江日报2015-07-2100012;浙江日报2015-07-2100014;浙江日报2015-07-2100017;浙江日报2015-07-2100018;浙江日报2015-07-2100021;浙江日报2015-07-2100022;浙江日报2015-07-2100015;浙江日报2015-07-2100024;浙江日报2015-07-2100025 2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