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人与自然

宁海建立“五水共治”口述档案,邀请普通村民成为历史见证者

说吧,那些水的记忆

  “洋溪在我们小时候就是自然的生态,不像现在有那个大坝给你建好了,岸垒好了……”

  一个暮春的下午,当一台大型黑色摄像机以及十来个专业镁光灯齐刷刷对准67岁的宁海黄坛镇联溪村村民陈忠金时,这个在别人眼中“能说会道”的老头子,额头上竟然紧张得冒出了些许汗珠子。

  今年4月下旬,由省档案局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宁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五水共治”口述历史信息试点采集工作,最终形成长达1631分钟的口述声像档案。陈忠金,连同该县其他6位沿溪村的村民,受邀参与了此次采集,成为被载入治水档案的历史见证者。

  现场访谈,口述历史

  什么是口述档案?陈忠金说,起初,当宁海县档案局向他发出录制邀请时,他还不了解这个陌生词组的含义,更不懂它与自己究竟有何关联。

  在他的概念中,档案局无非是个收集、整理文字或实物档案的地方,工作人员把各种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后放进文件盒中予以保存,或者,把一件件具有历史意义的老物件陈列在透明的玻璃柜中,供人们观赏和查阅。

  对此,县档案局征集编研科科长葛健飞解释说,“五水共治”口述档案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治水的相关当事人口述采访录制,以原生态的影像、文字、图片等实录为载体,梳理、总结、留存治水的科学攻略、治理方法、生态变迁以及工作成就等。

  “简单地说,就是给你拍段电视片,讲述‘五水共治’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以后,这段电视片会被当作档案资料永久保存。”他说。冲着这句话,陈老汉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就赶到了位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图书馆6楼的校园电视台。

  所谓“电视台”,其实是一个集影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大教室,是档案局向学校借来的一处录制场所,其间摆放着摄像机、镁光灯、话筒、轨道车等各种摄像器材。正前方,一块深蓝色的背景幕布低垂,等候着每一位应邀而来的讲述者。

  “你好。你是咱们黄坛镇土生土长的人吗?”“是啊。” “你应该是从小就在这边生活了?” “生活了67年了。”……随着访问者的循循善诱,头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陈忠金渐渐克服了紧张情绪,将那些与治水有关的记忆娓娓道来。

  洋溪变迁,我来见证

  宁海地处天台山脉,境内有白溪、清溪、洋溪、凫溪、中堡溪等五大溪流贯穿县城大部分村庄。陈忠金所在的联溪村位于洋溪中游,原名“溪头陈村”。由于村庄沿溪两侧而建,而村民多为陈姓,故而得名。

  曾经的洋溪,是少年时的陈忠金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乐园。无论是清澈的溪水,岸边的泥土,还是那片用鹅卵石天然形成的石滩,都能让他流连忘返,消磨掉一个又一个暑气蒸腾的仲夏时光。

  然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座座铸钢厂在联溪村拔地而起,大量的工业垃圾和废料被排进溪中,沿岸居民苦不堪言。不仅如此,由于洋溪溪面较窄,两岸仅有泥土为坝,洪涝灾害也变得司空见惯。

  进入21世纪,联溪村人陆续关停了全村的18家铸钢企业,水环境逐步得以改善。2013年以后,随着“五水共治”工作在全省各地的全面展开,宁海县又进一步加大对洋溪的整治力度,不仅对水质进行了全面提升,还将整个河道拓宽近百米,两岸堤坝也予以加高、加固。

  “现在水清了,岸绿了,也不用担心洪灾了。我们村的人都喜欢到这里来散步,我也经常过来钓鱼呢。”讲述过半,陈忠金思绪飞扬,全然没有了起初的局促模样。而洋溪60多年的历史变迁,就这样随着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字句,每一种肢体及面部表情的变化,被记录于这段长达两个小时的口述档案之中。

  声像存档,记录当下

  “这1600多分钟的口述档案原片,以及一个经过后期制作、剪辑的20分钟短片,还有一部28万字的文字整理材料,今后都将由档案馆进行归档、留存,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历史档案。”宁海市档案馆馆长李海啸这样说道。

  据李海啸介绍,口述档案是国外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既可以真实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也能避免因文字、图片等静态档案可能产生的误读与歧义。为此,他们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影像工作室,专门负责口述档案的记录与整理工作。

  去年5月起,省档案局与省“五水共治”办公室就各地加强“五水共治”档案管理作出布署。今年6月又在金华召开现场会,要求各地全过程、全方位记录“五水共治”工作。

  宁海档案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专项小组,设计口述题纲、寻访相关当事人、参与现场录制。在最终参与录制的20位讲述者中,既有宁海县参与决策、执行的主要领导干部,也有一部分像陈忠金这样的普通村民。

  “以往,我们对于历史档案的记录多为‘抢救性’的,比如,当某个事件的当事人年岁已高、甚至去世以后,再通过其亲朋好友的回忆来予以转述。而现在,我们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摄录设备同步跟进某一事件的进展,当下人记录当下事,希望能更好地还原这段历史。”李海啸说。

  “标准海塘是我们的生命线、幸福线。”“现在溪流里面的鱼也多起来,很多人都在钓鱼,鱼多了就说明环境好了。”……打开这份“五水共治”口述档案,力洋镇平岩村村民张贤安、深甽镇深甽村村民胡逢枝等人的名字,连同他们的讲述逐一在眼前掠过,把这些年来当地乡村水环境的变化串联成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人与自然 00019 说吧,那些水的记忆 2015-07-21 3934430 2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