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象山出台村民建房指导手册

我的家,点亮全村

  象山出台村民建房指导手册

  我的家,点亮全村

  本报记者 陈志农 许雅文

  县委报道组 俞莉 陈光曙

  在乡村中,原本都有自己的建筑工匠,他们“就地取材,与自然融合”,建造了大量的乡村建筑,构成了乡村大地的一道风景线。

  浙江3万个村庄,有山有水、有海有湖,不同地方的气候环境各异,生活习惯也不同,因而也催生了山区、丘陵、平原、水网、滨海、海岛的民居,各有风情。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建筑能力的提升,不少村庄开始模仿城市建设,传统的村庄建筑工艺在逐渐流失,也造成村庄建筑和村庄环境的不协调,成了“千村一面”、“千房一面”。

  在面朝大海的象山,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象山民居”正在走出规划图真正落地,在逐渐恢复传统民居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新的风景线。民居,不仅仅是一处居所,同时也承载着乡村精神。

  陈山村是象山大徐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口几棵古樟拱卫,是村中一景。

  最近,村中又添一景——村民王振江新建的合院。

  合院前庭后院,粉墙黛瓦,在周围不中不洋的民居中显得十分醒目。推开院门,里面还在布置花草。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主人热情邀我们到客厅就坐。与外面处处中国风不同,室内的装饰都是现代的。主人告诉我们,合院建好后,来参观的人不少。

  在象山,像王振江这样选择中国风建筑的居民正在增多,“都是些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旁边的村干部说。

  6月26日,《象山县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发布,《指导手册》除了详细写明村民建房政策法规、住宅选址、环境布置、外立面风格、建房技术外,还列出十套户型供村民选择。这十套住宅最大的特点是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在外立面上采用传统屋顶,粉墙黛瓦,配上马头墙、飞檐翘角、石头明窗等中式元素,而在内饰上则不做具体要求。象山有关方面的目标是通过《指导手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象山民居”。

农居房,问题出在哪

  大海、轮船,沙滩、石头房……这是我们印象中的象山岛,像一幅幅油画印在脑中。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象山县最南端的高塘岛。从象山县城丹城镇出发,一路向南,过了一村又一镇,海岛的特色并不明显。两边村庄的农房,也像杭绍平原上的农房一样,都是一个个“火柴盒”。同行的象山县志办张老师感叹,现在的农村,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都一样。

  象山县是我省著名的建筑之乡,有两家上市建筑公司,10万建筑大军驰骋全国各地。望着公路两边的农居房,毫无特色,实在与建筑大县的称号不相符。

  高塘岛乡东接鹤浦镇,南濒猫头洋,西临三门湾,北连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港。尽管只是一个乡,但因为是高塘、花岙两大岛的中心,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部分县城的功能,所以这里的街市比一般乡镇繁华。

  作为高塘岛乡分管城建的副乡长,王慰却为拆违的事忙得焦头烂额:“这些违法建筑,许多都是农民生活必需的配套用房,所以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象山县规划局区域科科长谢发明看来,农村之所以出现大量违建,是因为现在的农居房丧失了很多功能,农民不得不靠违建来弥补。

  作为专业设计人员,谢发明对象山农居房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象山农居房建设兴起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一次是2010年前后。也许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农民建房越来越贪大求洋。“欧式房子没有农具间,没有祭祀、堂沿、道地等功能,虽然装修就花了几十万元,但其实用处不大,不得不靠违建来弥补。象山新民居就是要统一规划,恢复传统民居的功能,从根本上消除违建的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手册》应运而生。

泥瓦匠, 拜托你们了

  翻开厚厚的《指导手册》,里面的内容十分详细,从农村建房政策法规到审批程序,从住宅选址、朝向、间距到层高、外观,从抗震抗裂到节能生态,都一一进行详细说明。为方便农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还专门准备了10套落地面积从8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的农居房户型供选择参考。

  谢发明告诉记者,根据象山实际,他们将村庄分为海岛型、平原型和山地型3种。海岛型农居在设计时要考虑防潮、防咸和防台,材质上以石头为主;平原型农居要充分考虑堆放东西的需要,所以面积要大;山地型农居则要和青山绿水相融合,粉墙黛瓦。

  在象山,活跃着一支支泥木工队伍,一幢幢“火柴盒”般的农居房就出自他们之手。要将图纸落实到实际,还需要抓住“牛鼻子”——泥瓦匠和木工。为此,象山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各种培训,包括对泥瓦匠木工的培训,至今已培训了15期。

  6月26日晚,来自11个镇乡的200余名泥木工匠集聚“规划讲堂”,参加由县规划局联合住建局、建管局共同举办的建筑工人专业技能专题培训。

  培训会上,来自规划、建设、设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结合象山乡村农民建房实例,从法律、技术、技能三方面深入进行了剖析讲解。在本次培训中,县规划局还发放了200余本《象山县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

  高塘岛乡副乡长王慰告诉记者,泥木工参加培训的热情非常高,该乡100名泥木工中已经有40多人报名参加了培训。

  蔡朝根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泥木工,他19岁开始做泥工,到过宁波、安徽等地,至今已有20多年从业经历。目前他们3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一年要为周围村民建七八幢房子。在当地,“蔡氏”建房团队已小有名气。他告诉记者,过去造房子都不用图纸,就根据城里的式样造。通过培训,才知道造房子还有这么多学问。“每次培训,专家们都要拜托我们,让我很感动。今后我们要为美丽乡村建设多出点力。”

新民居,乡村新风景

  从2011年到2014年,象山县个人建房发证7800本,每年个人建房约2000户。而今年至今,个人建房只领出了663本证。“推广新民居的黄金期已过。”谢发明叹道。

  不过也有意外之喜,他们抓住一些村整体搬迁的机遇,统一规划建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新桥镇海山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海山村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2013年整体搬迁到东溪村。沿丹东公路往东溪,远远就看到几排粉墙黛瓦的民居,马头墙、飞檐翘角这些中式元素的运用,让海山村成为当地一景。

  村民柳康财的妻子正在院子里浇花,她告诉记者,她们家共4口人,丈夫和儿子搞养殖,她看家。楼房共两层半,车库、厨房间隔成独立分区。“住得舒服,看得舒心,经常有路过的‘驴友’停下来拍照。”

  将一些保存较好的村落,通过专业人员的设计变成风景,是打造象山新民居的又一收获。

  泗洲头镇何婆岭村位于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是有名的贫困村,但古民居也因此保存较好。这两年,何婆岭村以“三改一拆”为契机,打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乡村原生态景区,目前已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点。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对这里的乡村美景十分赞赏:“何婆岭村布局错落有致,生态和谐,既有崭新的楼房,又有古色古香的‘大宅院’,能够让人记住乡愁!”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我的家,点亮全村 2015-07-21 浙江日报2015-07-2100007;浙江日报2015-07-2100008;浙江日报2015-07-2100010;3946536;浙江日报2015-07-2100012;浙江日报2015-07-2100009;浙江日报2015-07-2100011 2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