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抗战英雄,魂兮归来

  盛夏的长沙,不到6时,天色已亮。

  77岁的裘爱卿一夜未眠,早早起床,细细收拾。经过74年的寻觅和等待,花白头发的她终于要“见到”自己的父亲——牺牲于长沙会战的永康籍将士裘彩贵。

  今年4月,记者接到一个来自长沙的电话,对方是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第74军战史研究者梁学平,称找到一份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牺牲的浙江籍将士(详见本报4月24日15版),希望能找到他们的家人,让这些英烈回家。裘彩贵便在其中。

  名单公布在浙江日报官方微博和浙江新闻客户端,得到不少网友的转发和祝福,但一方面年代久远,一些亲属早已不在或离开家乡,另一方面这些将士当时都较年轻,大多未成家,后代更难觅,浙湘两地志愿者展开搜寻,不得不感叹难度太大。

  但志愿者们并没有放弃。随着地毯式搜寻,阵亡将士人数从83名增加到118名,先后找到8名阵亡将士家属,裘彩贵的女儿也被找到,是8名亲属中唯一一位直系亲属。浙江安贤陵园获悉此事后特地致电本报,希望尽快将抗战英灵接回家,并安葬在安贤陵园抗战老兵园,以便后人祭奠。

  经过近3个月周详筹划,7月18日上午,长沙会战浙江籍阵亡将士英灵回家公祭启灵仪式在长沙市长沙县春华镇进行。

  距离长沙市区60公里的春华镇,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战场。1941年9月,离太平洋战争爆发仅两个月,当时的长沙是西南的唯一屏障,一旦长沙被攻陷,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将处于被动。

  危难时刻,裘爱卿父亲裘彩贵所在的74军,从江西强行军5昼夜,驰援长沙。但74军的调动电令却被日军截获破译。日军王牌军11军在春华山设下埋伏。9月27日,日军向74军进攻,下午2时许,春华山防线崩溃,中国军队伤亡过万。裘彩贵和不少浙江籍将士在此战役中壮烈牺牲。

  此时,千里之外的浙江永康,裘爱卿的母亲一人拉扯着尚在哺乳中的女儿,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唯一的期盼便是丈夫能平安归来,等来的却是裘彩贵阵亡的消息,至于牺牲于何时、何地一概不知。

  斗转星移,裘爱卿也在磨难中成长起来,考上了师范,当上乡村教师,后来又进省农业厅工作。历史没有遗忘这些英烈,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裘爱卿终于等来了父亲的消息。

  踏上春华山的黄土,看到那块阵亡将士的青石墓碑,裘爱卿满眼垂泪、哽咽难言。77年来,她只享受过一次父亲的怀抱。那时她才6个月大,父亲一身戎装,特别神气,还给乡亲们发了酥饼,并告诉大家回到部队后他马上就升为班长了。父亲返回部队前,母亲不愿意让他走,“但父亲明白,国难当头,谁又能独善其身?”

  国将不国,何以成家?正是千千万万像裘彩贵这样的将士,挺起了脊梁,抵御外辱、光复山河。当地一位老人对此体会深刻,时刻感念着这些英烈。

  他叫刘金国,68岁,春华镇人,是个老实的农民。过去的半个世纪,正是刘金国一直默默守护着74军阵亡将士的墓碑,才让裘爱卿们能重新找回家人的遗骸。

  当时,18岁的刘金国发现田坎上一座用一整块石板铺成的垫脚石,扒开上面的泥土和杂草,只见一块墓碑,上刻“中央阵亡将士”6个大字,背面是“民国三十年公刊”。刘金国决定保护这块墓碑。

  闲暇时,刘金国从老人们口中得知,这些阵亡将士的遗骸被埋在春华山,至于葬在何处无人说得清。

  2009年,已到天命之年的刘金国决定找到这些英烈的遗骸,于是花钱把墓碑所在的荒山承包下来,并请来村里的老人帮忙种上茶树。收油茶时,刘金国发现了一块无碑墓地,比划了一下,碑穴的痕迹和他藏起来的墓碑宽窄几乎吻合。他拿出1000元钱,忙活了40多天,终于将分离几十年的墓碑和墓地合在了一起。

  如今,包括裘彩贵在内的118名浙籍阵亡将士英灵终于回家。7月19日,他们的遗骸入殓浙江安贤陵园抗战老兵园。

  刘金国穿着一身深蓝色旧布衣和老式解放鞋,陪着英烈后人一起来到安贤陵园。“守了50年的墓,有人觉得我傻,但我始终认为这些英雄就是亲人,是他们保卫了长沙,保卫了国家,我凭自己的良心为他们守墓。”刘金国老人数次泣不成声。

  历史是什么?无非就是每个人的故事组合。如果你觉得抗战年代久远与己无关,那请问问身边八九十岁的老人,年少时的他们是如何捱过食不果腹、担惊受怕的日子。如果不是抗战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如果不是抗战英雄们“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战斗,何来今天的和平年代,何来如今的锦衣玉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们应该铭记历史,才能真正担当起中华民族的新脊梁。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抗战英雄,魂兮归来 2015-07-20 3954096 2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