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拥抱银幕大时代

  吴孟婕

  7月18日,一个普通的夏日周末。截至22时,全国单日观影人次960万,票房达到4.35亿元,一举打破4月12日《速度与激情7》上映时创下的单日票房纪录。也就是说,全国约7亿城市人口的近1.4%,都在这一天去看了电影。

  进入2015年暑期档,“破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词,没有之一。仅以最近几天为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靠口碑逆袭,创下国产动画片票房新纪录;同一天,3D IMAX奇幻片《捉妖记》打破了国产电影上映首日、单日最高票房纪录;紧接其后的《煎饼侠》,则刷新了内地2D电影首日票房纪录及上座率——至此,史上国内银幕首日票房前十强几乎已被2015年上映的新片占领。而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以上这些史无前例的“大数据”,很可能已被新的纪录取代。

  7月18日,杭州淅淅沥沥下了一天雨。下午雨势最大的那段时间,《小时代》系列导演郭敬明独自一人抵达杭州,开始了几乎穿越整座城市的7站路演,主题叫“不散的筵席”。在杭州百老汇影城,他回应了“高票房低口碑”、“镜头过于物质化”等来自记者的犀利“拷问”后,起身走入隔壁影厅,随即收到了等候已久的影迷送上的鲜花。

  很难界定,从《小时代1》到《小时代4》,郭敬明的导演功力到底进步了多少,但可以用数字量化的是,短短两年间,他完成了由青春文学作家到新晋导演,再到最卖座国产系列电影导演的身份转变;影评人可以质疑《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情节缺乏逻辑、转折过于随意,但眼前这些激动的青春脸庞似乎印证了郭敬明刚才的话:“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去影院支持自己喜欢的电影,让每一种类型片都可以获得发展空间。”

  华语电影的“小”优势,是通过以《人再囧途之泰囧》《致青春》《左耳》为代表的一批“跨界处女作”在票房上的大作为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的走红,恰恰是中国电影“大时代”的产物。此前,通过近十年的加速奔跑,中国电影产业在跑进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同时,用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一直把观众远远地隔离在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安全距离”。

  而几乎就在一个转身之间,越来越多的业内外资本开始争相拥抱光影梦,炒IP、签演员、造基地、建影院,进行得如火如荼。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2015上半年全国银幕总数超过2.8万块,平均每天新增银幕近28块,城市影院达5660多家;浙江作为电影大省,票房收入仅次于广东、江苏,位列第三,并在院线前十中占据两席。另据权威人士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

  自从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横空出世,中国电影一直没有停止“动作”,电影人投注热情的方式,以前叫“武侠”,现在叫“青春”。武侠片适合放在过去,往往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大动作”;青春片适合发生在当下,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小动作”。前者凭借激烈的气势取胜,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后者看似贴近内心,但过于煽情反而容易引发笑场。

  十年前的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百岁诞辰。那时,一部电影要想加入“亿元俱乐部”,必须具有相当的质量和体量,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十年后的今天,“破亿”只是起点,“十亿”才是新的卖座基准线——“它”,可能是打类型牌的公路片,可能是打怀旧牌的青春片,也可能除了明星什么都没有。

  总说“十年前”,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十年之于光影梦,却有一朝一夕之感。比如2005年上映的《无极》,作为陈凯歌执导的第一部动作电影,初衷是向市场靠拢,不料却引起了排山倒海的网络讨伐,笼罩在这位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的头上阴影,至今仍未完全消散。

  陈凯歌曾主动揽下电影失败的责任,笑称“那些善意、恶意的评价我照单全收”,但他也强调,自己是个“不甘心的人”。十年后的今天,他带来《道士下山》,用天人合一的大武侠对抗同档上映的《小时代4》《栀子花开》中流淌的小青春,最终,尽管跌跌撞撞破了个人从影以来的票房纪录,口碑却远不如预期。其境遇让人想到2014年年底上映的《一步之遥》——远景镜头中,似乎大牌云集、声势浩大;特写时,才知道是原地飞奔、拖泥带水,难免被时代的洪流抛在了身后。

  巧的是,《小时代4》女主角杨幂和《栀子花开》男一号李易峰,正在热拍中的爱情喜剧片《砰然星动》中相遇、相恋。因有“高颜值”、“绝世之恋”等高票房元素护航,主演阵容也沿用了去年一部热播古装剧的原班人马,日前影片在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差点因现场粉丝人数过多而取消,而网络同步直播的观看人数更是达到了破纪录的118万人次。

  电影产量每年成直线上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开机、关机、定档发布会越来越乏善可陈。主创们在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次拥抱或牵手,似乎都是为现场和屏幕前尖叫的粉丝而“动”,而有关电影本身的内容则成了主持人口中和新闻通稿上可有可无的背景。

  被粉丝挤到最外围的记者们,看着手中空白的采访本和不远处倒卖采访证的黄牛,只剩感慨。一位资深记者回忆起自己十年前写的一篇影评,指出中国电影发展“冷热不均”,现在看来,过于严苛了。毕竟,那一年,银幕上曾有过《孔雀》《青红》《红颜》《我们俩》等令人心动的好作品,导演和演员把关于艺术的美与惑投注在创作过程中,这是爱电影的人对于电影的尊重,也是如今许多中国电影所稀缺的品格,原因在于,它们爱上的只是票房,误把星动当成了心动。

  有人说,时代使然。

  但回望中国电影十年甚至百年,改变的只是“做梦”的方法。电影从不拒绝任何人,不论你是谁,都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前提时,不可轻慢。

  你若不轻慢,它便永远不会过时。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拥抱银幕大时代 2015-07-20 3954035 2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