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
我省警方严打民生领域犯罪
本报讯 (记者 翁浩浩) 由公安部督办的一起特大跨国制售假药案,日前被义乌警方破获,捣毁制假窝点13个,57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涉案金额达8亿余元。这起国内案值最大的制售假药案件告破,从一个侧面检验出浙江公安机关严打犯罪、护佑民生的成色。
近年来,我省经济类案件持续多发,尤其是食品、药品、环境、通讯等领域犯罪,威胁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全。面对新趋势,我省公安机关主动求变,从严打击和防控这些民生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到党委政府有要求、人民群众有呼声、公安机关必回应。最新调查表明,我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2%。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针对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翻新、手段隐蔽、侵害群众权益的特点,省公安厅及时调整打控方向,主动出击深挖线索,从严打击惩处。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紧盯地沟油、病死猪等社会热点,组织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保卫餐桌安全”、“打污染清江河”等专项行动。仅去年,全省共移送起诉涉及食品、药品、环境的犯罪嫌疑人4192名,同比增加一倍多。今年又开展打击利用工业明胶生产、销售毒胶囊犯罪的“天马”行动,已对120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摧毁19条生产线和一批制售假团伙。
围绕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特色。眼下,在各地的大小河道边,时常能看到公安民警在巡逻,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河道警长”。围绕“五水共治”,我省公安系统推出“河道警长”制度,打击防范环境污染犯罪,当好“五水共治”护航者。目前,全省共配备“河道警长”5400余名,排查并化解治水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1388起,处置涉水群体性事件39起,去年以来破获污染环境案件1455起。
如今,我省打击民生领域犯罪逐渐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市、县两级设立公安驻环保联络室,并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建立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等协作机制,一张无缝对接的联动执法网络日趋完善。针对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多发情况,省公安厅会同浙江银监局启动金融安全“心防工程”,创新推出联动防范、诈骗堵截、案件倒查、常态巡控等20多项长效管控机制,一年多来为群众挽回损失7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