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浦江农信联社成农民“贴心保姆”

“丰收小站”滋润百姓生活

  本报浦江7月17日电

  记者 邓国芳

  通讯员 陈妍妍 洪建坚 许乾虎

  在浦江县,从加工水晶的“污染户”到经营农家土面的“生态农民”,潘雨龙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村里新开的“丰收小站”息息相关。

  放弃水晶加工后,潘雨龙通过“丰收小站”,向县农信联社贷了一笔创业资金,办起以“潘周家一根面”为主打产品的小饭店。饭店内的锅碗瓢盆、擀面杖等,几乎都通过“丰收小站”在网上购买,直接寄到村里,省时省力又省钱。最近,看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他又想开办农家乐,“丰收小站”立即请来县农信联社的工作人员为他出谋划策,商量农家乐的定位与特色。

  今年初,由浦江农信联社主办的浦江首家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丰收小站”在中余乡潘周家村正式挂牌运营。“如今乡村经济风生水起,我们也应该转变发展思路,推动金融服务下乡。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信联社与农民血脉相连,深耕农村这片沃土。”浦江农信联社理事长王才有说。

  量血压、称体重、缴电费、充话费、存取钱、收发快递、代挂号、网上代购、网店代销、信用贷款、生活资讯,甚至指导帮扶农民创业……如今,遍布浦江15个乡镇的60个“丰收小站”,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服务内涵越来越丰富,不仅有效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深度融入百姓生产生活,成为联结城乡、服务农民的重要载体。

  在浦江最为偏远的中余乡,这里流传的有关“丰收小站”的新鲜事,远不止潘雨龙的华丽转身。

  蒲阳村“丰收小站”建起时,适逢春节前夕,村民都有上县城买年货的习惯,但这里距县城47公里,一天只有两班乡村巴士,来去需花费近3个小时,采购年货极为不便。有一天,85岁老人张其来闲来无事逛进小站,听说这里可网上代买东西,在“站主”周金伟的热情帮助下,浏览网页选择了一款老人机。两天后,他就从小站里拿到了快递寄来的老人机。此后,村民纷纷涌入小站,把采购年货的重任交给了周金伟。

  潘周家村,旧时浦江至桐庐的必经之地,村里最出名的土特产,就是“一根面”。“丰收小站”入驻后,积极与县政府部门合作,在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建立“丰收小站——浦江土特产网销中心”,帮助农户网络推广销售“一根面”,目前共计代销3800余箱。“站主”周雅云说:“农产品线上销售,不仅让农户直接对接市场,盈利空间大大提升,还能根据网络评价,及时调整产品包装和品质。”

  从服务生活到帮扶创业,半年来,“丰收小站”已成为村民的“贴心保姆”。位于浦南街道石埠头村的“江南网商园”,是浦江治水后崛起的电子商务村。在建设电子商务村的过程中,村口的“丰收小站”,不仅为该村建设发放2700多万元“美丽家园”贷款,解决96户村民的新农村住房建设,还发放500万元贷款给村经济合作社,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现在,它又紧密贴合园内电商创业小散户的资金需求,推出“网创贷”专项贷款。并加强与申通快递的合作,设立“丰收物流角”快递收发点,方便园内物流配送。

  台风“灿鸿”过后,三伏天随即登场。这几天,“丰收小站”又化身为“防暑小站”,免费为全县环卫工人提供纳凉、喝水、歇息和防暑药品等服务。这一方方小空间,在浦江城乡百姓的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分量。

  记者了解到,“丰收小站”的“站主”,多由浦江农信联社的工作人员、支农联络员担当。长期与“三农”零距离接触,不仅增强了农信联社与百姓的粘合力,也有利于农民代销、贷款催收、贷款意向人真实信息收集等各项业务的开展。“服务农村百姓,巩固自身地位,这是共赢的举措。”王才有说。

  截至今年6月底,除贷款服务之外,“丰收小站”已累计为村民办理网上代购业务4206笔,办理转账业务1189笔,办理中间业务6418笔。预计年底“丰收小站”将扩展到100个,让更多村民享受普惠金融基础服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丰收小站”滋润百姓生活 2015-07-18 3953169 2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