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服务中心有力 走在前列有为

——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综述

  本报通讯员 李永杰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文化强省建设的火车头。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真、情、实、意”要求,紧密团结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高举旗帜、围绕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全省社科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理论自信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一种理论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我省社科理论界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确保社科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首要任务。五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多次召开社科界理论座谈会、研讨会、培训会,不断增强理论清醒和学术自觉。

  作为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一员,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想·美丽浙江”、“坚定信念、与党同心”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各类论坛、讲座的管理,完善重大学术活动报告制度等相关机制,确保阵地安全、文化安全。

  有好学风、好文风,才有好作风、好作品。五年来,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教育活动和“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大力倡导坚持理想、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精神。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充满工作激情,坚守理论园地

  社科理论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一项伟大又崇高的工程。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这显现的是一种态度。

  搞研究、做普及,人才是最关键的。五年来,坚持学者为先、人才为本的发展原则,我省实施了首个社科人才专项计划——“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通过项目扶持、导师引领、研修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加大社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五年来,全省累计有18名学者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4位社科学者入选省特级专家,一批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入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千人计划”、省151人才工程,形成了社科人才的新高地。

  做好社科理论工作,组织是关键,基层是基础。五年来,大力推进各级社科组织建设,全省县(市、区)社科联从32家增加到65家,高校社科联从62家增加到81家,基本实现了全省各高校社科联组织全覆盖。以省委名义开展全省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3号文件和省委17号文件精神专题督查,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社科工作的重视支持。

  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社团建设是社科联的本职工作。五年来,新批准成立了“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遗产研究院”等14家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我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工作的意见(试行)》,社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日益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社会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是社科理论工作的基本方法。全省社科理论界扎根于浙江大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从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

  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的“八项工程”重点工程之一。五年来,圆满完成了工程第一期研究任务,共立项各类课题800多项,出版专著550余部。目前正启动实施二期研究工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科理论工作的基本职责。五年来,建立和完善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圈题研究机制,组织开展“浙江再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实证研究”、“浙江基层干部担当精神情况调查”、“浙江经济社会领域各项综合改革现状跟踪与突破深化研究”等30多项重大委托课题,专题开展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水文化”等重大项目研究,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理论参考。

  深入实施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大项目和“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研究。

  学术交流是增强理论活力的重要途径。五年来,不断创新平台载体,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创办了高端综合性公共学术平台——“全省社科界学术年会”、“自然科学界跨界学术峰会”,围绕“五水共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只有大众化,才能化大众。五年来,全省累计建立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00家、市级293家、县级436家,形成了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社科普及网络。不断深化“社科普及周”活动,完善社科普及课题和出版资助制度,推出《我家的史诗》、《“五水共治”科普丛书》等一批优秀科普读物。

  “浙江人文大讲堂”是我省一大理论品牌。五年来共举办各类人文社科讲座100多场,组织开展了“我家的革命史”、“微讲堂”等主题科普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人文素养。

  树立前列意识,推出理论精品

  社科理论工作是靠作品、靠精品说话的。在过去五年里,充分发挥社科界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建设,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精品成果丰富。加强应用成果的转化工作,办好《浙江社科要报》,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优秀理论成果,一大批研究成果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浙江日报》等开辟专版,宣传推介我省研究成果,提高社科工作影响力。

  精品基地扎实。加强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批准命名“非洲研究院”、“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总数增加到29个。修订完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做好基地的年度考核和评估等工作。

  精品项目众多。五年来,在各类课题研究平台支撑下,我省学者获取国家级项目由2010年首次突破100项,到2014年达到212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获资助经费总额达5600多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精品栏目响亮。大力提升《浙江社会科学》办刊水平,开设了“百年中国:转型与发展”、“经典与当代”、“浙学研究”等新栏目,杂志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4年被评为全国34家优秀期刊之一。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服务中心有力 走在前列有为 2015-07-13 浙江日报2015-07-1300019 2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