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小镇”发力历史经典产业
一支湖笔描绘“新画卷”
记者 刘乐平 区委报道组 冯旭文
记者 刘乐平 区委报道组 冯旭文
湖州城东南四十公里处有小镇名善琏,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传说中的古镇。千百年来,此处一直被誉为“湖笔之都”。日前,记者初次踏访这座小镇,只见街道静肃,行人寥落。她沉寂的样子,一如今天毛笔的境遇。
今年6月,浙江首批特色小镇之“湖笔小镇”花落善琏,外界瞩目的目光,正唤醒沉睡的古镇。当地的制笔匠人、笔庄主人、寺院住持……生于斯长于斯的善琏人满怀期待。湖笔小镇怎么建?小镇人在思量,有困惑,有疑虑,更有希望。
古老的湖笔,悠长的文脉。在时代的漩涡当中,一只湖笔究竟能生发出怎样的万千变幻?在家家制笔的善琏镇,正在徐徐展开的“湖笔小镇”——这幅历久弥新的画卷,将是由每一个善琏人共同绘制的。
产业小镇——
马志良:让湖笔重起来
沿着善琏镇上唯一古街,走到尽头有,看到写着“善琏湖笔厂—沙孟海”字样的牌坊后,就到了善琏湖笔厂。入内是一个四合院, 一栋4层楼老房子就是制笔车间。这里安静得很,排成直线的工人各自做业,空气中弥漫着胶水、羊毛、木料混合的味道。
建于50年代的善琏湖笔厂,一度代表着善琏湖笔制作最高水准。这里出产的双羊牌湖笔是全国“十大名笔”之一,曾在全国首次毛笔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忆往昔,总经理马志良感慨不已,“鼎盛时期,这里曾经有七百多号人,现在厂里七十人不到。”
时过境迁,工艺依旧。“湖笔至今都是纯手工制作。每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都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等十二道大工序,而每个大工序,又可被分解为少则二三道,多至二三十道小工序。”说起湖笔的制作工艺,马志良嘴里的专业术语让人如坠云雾。
手艺在善琏人心中举足轻重。就拿水盆工艺来说,真正要做好,少则三年,多则十载。好在湖州笔工们从来对自己的工作都是“从一而终”。无论是水盆、择笔,还是刻字,要么不干,要干就是一辈子。
即便是中国最优秀的湖笔企业,在一个毛笔文化日渐式微的年代,也显得窘迫起来。马志良说,现在厂里年产值在700万元左右,这已经是镇上最大的湖笔厂了。作为厂长,他花心思最多的是销售拓展和笔工招聘上。
“形态有余,发展不足。”善琏镇党委书记沈雪芬坦言,规模小、分布散等一直是困扰善琏湖笔产业壮大的现实羁绊。目前,全镇大约有90余家湖笔制作商。除了六七家规模较大的湖笔厂外,其余的制作商大多独门独户,规模较小,不成体系。
“湖笔小镇”的到来,让快要退休的马志良又燃起了希望。“湖笔的根在善琏,善琏的底蕴在湖笔。小镇怎么建,都要把湖笔产业做强。”马志良一直在思考,怎么让湖笔重起来。建厂几十年来,这里走出了许多国家级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分量很沉。“如果每一个制笔的工人,都是受人尊敬的技师,而不仅仅是流水线作业的一员,湖笔的分量就重了。”
马志良的父亲是这家笔厂的第一任厂长,如今,他的儿子也回来准备接班。对于湖笔小镇,这个湖笔世家怀有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期待。“希望下一代人的努力,实现湖笔产业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使湖笔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保持优势。”
文化小镇——
慎鹤云:让字画流起来
“还记得小时候,有天早晨父亲看我临帖,突然说了一句:毛笔,善琏湖笔最好。我就是打那时候知道善琏的。”旅美作家宣树铮在一篇随笔里这样回忆与善琏的初次“相遇”。几年前,他得偿所愿,到访善琏。
就是这一只湖笔,善琏成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故乡。
“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善琏镇著名的“四德笔房”书斋里,笔庄主人慎鹤云与记者闲聊间,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与湖笔结缘30多年,慎鹤云接待了数不清的书画家,他们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就为看一眼湖笔的制作过程。“毛笔是中国文化人传统的书写工具,怀有这种情节是很普遍的”。
笔匠与书画家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慎鹤云有几个相熟的书法家朋友,每年都会来家中小住,试笔,作画。一来二去,熟悉了,会留下一些墨宝。因而,慎鹤云的收藏里不乏大家、名家。善琏制笔能人众多,一个小镇与书画界的亲密关系,就这样在经年日久的交往中养成了。
这种关系还能派上大用场,倒是慎鹤云始料未及的。最近,镇上的制笔的同行们都在议论“湖笔小镇”,规划中提及的一个方向是,要在小镇汇聚一批一流的书画家,形成艺术品交易氛围,最终建成一个交易平台。
“这些作品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不然就是一张纸。”慎鹤云领着记者参观他的藏品,这是哪个书法家作品,现在什么价位,他都门儿清。
“善琏的湖笔文化要想发扬光大,光靠湖笔本身肯定不行。” 慎鹤云说,古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天时地利人和。善琏最大的资本就是书画家资源。建设湖笔小镇,善琏的笔匠都可以出一分力。“四德笔房”就准备跟几个相熟的书法家合作,开办个人工作室。
“单就书法而言,不仅作为欣赏用途,还衍生出分类详尽的艺术创作、教育培训、作品销售、收藏、拍卖、投资等多方面的配套产业。”正忙着四处招商的镇党委副书记陈建伟说,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也是可以交易的艺术,除了书法作品外,文房四宝、装裱等都属于这个产业的范畴。
“湖笔小镇,如果能利用好这一层资源,培育一个书画等艺术品的交易、拍卖市场,那时候善琏就真的活起来了。” 这是慎鹤云对湖笔小镇的期待。
旅游小镇——
释惟学:让小镇活起来
坐落在镇东的永欣寺,红墙绿瓦,雕廊画柱。监院释惟学法师最喜欢向来客介绍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僧人——智永禅师。根据当地方志学者的考证,关于永欣寺的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
外人很难了解永欣寺对于善琏镇的意义。在涉及湖笔为数不多的方志、掌故中,它是善琏唯一可以被指认的历史地标。释惟学法师从普陀山佛学院毕业后,辗转落脚于此。这个热爱书法的法师,四处搜罗有关智永禅师的生平资料和碑帖作品。关于智永禅师和《真草字文》的故事,惟学已经讲得很滚瓜烂熟: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
在永欣寺的会客室里,记者听刚刚云游归来的惟学法师讲述智永禅师的传奇,他向同行的镇党委副书记陈建伟建议,“智永禅师是善琏最大的文化资源,建湖笔小镇要发展旅游,应该充分挖掘智永禅师的影响力”。
惟学法师倾注了很多心血的智永书画院,已经在北京、上海开出了分院;永欣寺禅修中心的,每个月都有大批都市人来此修身养性;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永欣寺少儿国学夏令营又要开始报名了。“文化就是活水,它能吸引人,人来了小镇就能活起来。”
他还向当地政府建议,将善琏镇上分散的文化资源统一包装、开发。永欣寺旁的蒙公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蒙恬生日这天,都是湖州制笔业的“年会”,各地笔工和笔商都云集而来,祭祀笔祖,“这个传统可以发扬光大,让外地游客也参与进来”。
更有不远处的含山,京杭运河傍山而过,山下有蚕花娘娘立像,山上有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的笔塔伫立。“一支湖笔,衍生出这么多的文化资源,其实善琏旅游是很丰富的,就看我们怎么开发利用了,”惟学法师感慨道,这就是善琏的金饭碗。
游历四方的惟学法师,看惯了同质化的古镇旅游,满大街的大红灯笼,酒吧一条街处处可见。“不是来了就走,一名外地游客,愿意在这里上住下来,感受当地的文化。那么,这座古镇的发展模式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