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万众一心 防台抗灾

镇村干部守护山区老人

救人,一个也不能少

  本报温岭7月10日电 (记者 梁国瑞 市委报道组 吴敏力) 温峤镇白岩下村位于温岭市西部山区。村里多数房子都建在山脚下,其中箬横岭自然村的村民更是分散在山头上。每年台风来临时,这里都是温峤镇转移安置的重点地区。

  今天下午2时许,记者赶到白岩下村,和镇村干部们一起转移山区群众。

  24小时驻守

  车子刚到村口,记者就被村干部拦下,他们正在清理路旁的山体。“这里是全市6个地质灾害点之一,已经清理了一上午。”村支书郑定彪说,下午开始,车辆已经限制通行。

  眼前,路旁的山体已大面积滑坡,泥石裸露处约有50多米长、20多米高,顶上还有一块巨石,卡在山体和树根上。

  据村干部介绍,早在去年底,村里就发现这处山体松动,“我们组织人员加固,结果山上滚下来几块巨石,我们赶紧上报市里,这里就被列入了地质灾害点。”郑定彪说,山头滚下来的巨石有百来吨重,不仅砸碎了路面,还将下面的供水管道砸破。

  “我们把可能滑坡的山体清理掉了,现在就担心顶上那块巨石,万一雨量大,极有可能下滑。”温峤镇副镇长李国顺一早带着联村干部王圣淼、片长潘丽君到了村里,帮忙处置这一灾害点。

  郑定彪说,村里安排干部24小时驻守在旁,“天黑以后,我们就把这段路两边用毛竹拦上,不准人员通行,以免发生意外。”

  挨户劝说巡查

  离开地质灾害点,记者跟着镇村干部劝说危房里的村民转移。郑定彪带记者拐进了弯曲泥路,“我们村十多年没有新建房屋,有200多间老房子都不大牢靠。”

  88岁的林根土,一个人住在山头的3间石头房里,“房子去年倒掉了,重新修了一下,变成一层了。”林根土说。“让儿子来接你下山住。”驻村干部张回平拉着老人的手,进屋翻起了电话本。老林的儿子林福云住在山下的界坑村。不一会,电话打通了。“赶紧收拾下东西,福云马上来接你。”

  白岩下村共有8个自然村,从早上10时开始,张回平和村干部一起,转了横山头、庙前、白岩里等3个自然村,挨家挨户走访,“镇里要求,下午3时30分之前,要把人员转移工作做到位。”张回平说,之后,干部们还要重新走访一遍,检查是否有遗漏或者返回的群众;晚上再派人到重点地区巡查。

  “我们在山下的梅溪庄园安排好了住宿,食物、水和棉被都准备好了。”郑定彪说,所有下山避险的村民都由村干部开车送下去。

  用担架抬下山

  在白岩下村箬横岭自然村,村里几十户近200人分散在各个山头上,老旧房屋多,住的又多为老人,而且道路难行。

  83岁的吴玉英几年前摔了一跤后卧床不起,日常生活靠同村的林春领照顾。记者和干部们巡查至此时看到,老人躺在靠门的床上一动不动。

  郑定彪拿起电话,把林春领喊了上来,“你晚上也要撤离的,老人家怎么办?”

  “我早点烧饭给她吃,应该没事吧?”林春领说。

  “那怎么行,她一个人在家里,又不能下床走,到时候有险情,找谁去?”郑定彪一边说,一边检查吴玉英的房子,“这后边还漏水啊?不行不行!”

  一旁的镇干部拿起电话,打给温峤镇卫生院,“我们村里有个老人卧床不起,要转移,你们弄副担架来吧。”随后,村干部又给镇派出所打电话,“派出所80个警力,也和镇里干部一样,分成5个片区负责应急。”

  过了约半个小时,卫生院的救护车开到了村口,送来了担架。很快,镇村干部就和卫生院、派出所民警一起,将吴玉英老人抬上了担架。

  此时,已经是下午3时许,山上风大雨急。从吴玉英老人家,到村里的水泥路,还有近1公里左右的山路。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一起,6个人抬担架,1个人打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狭窄的泥地里,小心翼翼地护送担架下山。

  看着吴玉英老人上了救护车,镇村干部们又转身上了山,“重新再巡查一遍,不要有遗漏,晚饭前一定要完成。”


浙江日报 万众一心 防台抗灾 00002 救人,一个也不能少 2015-07-11 3945528 2 2015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