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景象

留住古林草席

  本报记者 李震宇

  通讯员 周盛杰 顾羽卿

  图文/视频

  地处浙东地区的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是我国草席的发源地,草席编织有着上千年历史。考古证实,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1954年,周恩来总理指名古林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从此,“古林草席”名声鹊起。

  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古林镇万家做席的景象已不再,只是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守着这门手艺。

  手工编织草席非常辛苦,一条草席的制作有十几道工序,且必须两人配合,一个人坐在席机的正面压筘,另一人坐在席机侧面叉草,筘重十七八斤,必须将其用力压下,织出的草席才紧实耐用,整个过程,十分讲究悟性和手感。88岁的草席编织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阿蓝说,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却依然无法做出完美的作品。谈起草席编织的现状,袁阿蓝又说放弃手工编织草席的原因很现实,这活实在太苦了!空气潮湿编出的草席质量会比较好,因此一般编织草席都需要清晨4点多起床,编织过程又很枯燥。从种下蔺草到织成一张席子,至少要一年的时间。在浮躁的现世中,有几个人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

  为了鼓励纯手工白麻筋草席编织,近几年古林镇经常组织手工草席编织比赛。还推荐了该村的王卫国和陈仁菊夫妻俩为草席编织工艺项目的新传承人。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8 留住古林草席 2015-07-11 3943550 2 2015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