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彰显区域特色 领航现代教育

杭州市上城区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让教育真正惠及大众

  彰显区域特色 领航现代教育

  杭州市上城区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去年落成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硬件配备全省一流;通过名师工作坊机制,46名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提高应对不同教学环境的能力;54个社区的居民凭手中的“终身教育券”,便可进入“e学网”免费学习文化休闲、婴幼儿早教、健康保健等课程,实现终身学习……这些体现上城区现代教育风采的片段,让人们感受到,在这里,每所学校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个社区的居民都能感受到教育之美。

  近年来,经济发展“强而大”的杭州市上城区,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根本指导,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及省市相关精神,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加,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布局;强化师资,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不断创新均衡发展机制,让教育回归“惠及每一个人”的公益特性。

  一系列持续性的教育现代化创新探索,是上城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十八大精神的生动体现,走出了一条区域特色明朗的现代教育发展之路。

设施保障 机制跟进 ——夯实现代化办学基础

  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意味着对现代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强大的财力是最关键的支撑要素。

  投资教育便是投资未来。三年来,以“让区域内百姓‘上好学’”为根本出发点,上城区不遗余力加大教育投入,先后拨发5亿元经费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宿条件改善、校舍维修改造、校安工程建设等,并设立了多种“专项经费”:如用于扶持各类义务教育方面的先进奖励和各类中小学改扩建项目的“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用于促进各名校集团、教育联盟开展工作的“名校集团化专项经费”;供维修和改造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使用的“维修改造专项经费”……将教育资金落到实处。从2011年到2013年,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从1401.4元增加到1570.3元,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则由1671.47元增加到1845.83元,这组数字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真正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学校教学设施每年都在变化,或损耗,或缺失,或添置,对教学设施的修整工作与此相适应。每年,上城区都会制定出当年的《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基层单位基本建设和校舍维修计划》,并严格执行,以保障学校基本建设和校舍维修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全区学校建设均达到浙江省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要求。去年,随着投资3.5亿元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项目、投资1.28亿元的新天地实验学校项目、娃哈哈幼儿园新城园区项目顺利完成,全区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了96.55%。

  健康生活设施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更能传递教育温度的工程。早在2007年,上城区便在校园里推开“直饮水”工程项目,与保温桶装开水模式相比,这种“饮水机+桶装水”的“直取直饮”模式更便捷安全。2014年,杭州第十中学、胜利小学、杭师附小秋涛校区、始版桥小学望江校区等4所学校直饮水改造工程项目顺利落成,意味着当年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完美收官。“上城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中小学校园直饮水全覆盖。”上城区后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上城区严格参照《浙江省小学各学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2009)》和《浙江省中学各学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2009)》Ⅱ类及以上的标准配齐配足各类教学设施,区内学校教学科学器材和音体美劳器材配备分别达到省定配置标准的97%和100%;学校计算机有效生机比达到4.27︰1;学校班级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

  打开杭州第十中学校园网站,招考、教学、党建、后勤等信息一应俱全,学生和家长可通过网页获悉学校工作动态、各周作业布置等相关情况。在上城,全区各个学校均建有类似的网站,不少学校根据实际创建教育技术的特色应用,如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课堂应用为重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探讨交互式课堂模式;建立教师行为观察室,在教师培训、学生行为观察等方面形成特色;以“教客平台”为载体,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趋于成熟,并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与教学硬件设施相匹配,现代教学体制等软环境建设也在同步完善。上城区50%以上的中小学是高品质校园文化示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师生关系融洽,为巩固杭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锦上添花”;为深化校园安全,全区建立了以教育、公安、安监、工商、文化、卫生、城管、行政执法、电信等为成员单位的中小学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及流动摊点进行集中整治;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将“平安浙江”思维引入校园,每逢开学时节,全区学校将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工作情况”视为开学视导内容,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012年12月2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新闻通气会,会议上,上城区教育局负责人提出“学生的课业负担,既有物理负担和心理负担,还有在学习新知过程中由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产生的负担,称之为‘第三种负担’”。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城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对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制订、出台地方标准——《杭州市上城区学科教学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首要突破,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任何教师不得以举办特长班、重点班、实验班、补习班为名,引导广大师生走轻负高质之路。

强化师资 创新模式 ——教育与教师共同进步

  思想家荀子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这种思想得到历史的反复验证。今天,人们更加认识到,教师的质量影响着教育事业顺利与否,师资问题是教育的源头性问题。

  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精神为引领,上城区致力于打造“全能”幼儿教师、“卓越”小学教师、“品质”中学教师队伍,为不同岗位的教师筑起顺畅的提升通道。

  自2006年起,上城区相继成立了“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和“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为拔尖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采用研究生式培养方式引领教师成长;结合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分别设立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等奖项给予激励;建立全方位的教师交流制度,将校级领导、学校中层、一线教师等全部纳入到教师交流工作中,激活全区教育系统人才管理机制,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配合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干部轮岗机制,促进干部多岗位锻炼,上城区实际交流的教师数为83名,其中骨干教师46名(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22%),校长14 名;依托名师工作坊机制,鼓励拔尖骨干教师交流到普通学校,提升教师应对不同教学环境的能力,仅2014年,全区便设立了4个名师工作坊……区财政每年按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区级财政按人均2300元列支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成为浙江省中心城区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标杆,被教育系统亲切地称为“上城经验”。

  近年来,杭州把“名校集团化”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大事来抓,上城区则是探索这种模式的佼佼者。上城区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形式,形成了以“学校共同体建设”为主要特色的上城区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强化名校对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整合、重组力度,“上城区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劣势,中学教育处于杭州城区教育的低谷,中学和小学联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上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做法,扩大了上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力,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全市领先。

  上城区先后组建或改组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杭十中教育集团、清泰教育集团、清河教育集团、时代教育集团、基地学校教育集团、民办中小学教育集团等7个教育集团,新成立1个教育联盟,这些教育集团和联盟多以初中与对应的小学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为主要特征,以共同目标为引导,加强了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目前,全区的中小学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达到15个。

  与此同时,为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进程,上城区从教育全局出发,智慧统筹,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落实人事配套制度。增加集团领衔学校10%的教师编制,并适当增加名校集团管理层的领导力量。对于在集团内成员学校(校区)间交流或轮岗的教师、干部,在晋级评聘和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

  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区财政每年安排集团化办学发展专项经费250万元,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用于名校集团运作管理的经费补助、集团内成员学校的扶持、名师名校长培养、集团内部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投入。并设立额度不等的奖励经费,用于奖励在该项工作中承担重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名校集团化专项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学校共同体内和区域内对口学校之间的“捆绑式”考核,将帮助和扶持新建、普通学校迅速提升“软实力”作为名校集团办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学校之间共同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名校集团化战略推进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成绩和经验,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加快推进工作的步伐。

以人为本 均衡公平

——让教育真正惠及大众

  让教育惠及每一个人是教育事业的伟大所在,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上城区始终致力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布局的公平和均衡,让教育真正回归大众,惠及各类人群。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资料显示,2014年,来杭州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达23.75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0%以上。为帮助辖区内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上城区以“同进公立学校、同等待遇、共同成长”为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坚持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建立专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为辅的办法,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除关注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外,上城区立足本地实际,对各类教育模式精耕细作,统筹各项工作,强化现代化教育的公益性:

  多元发展学前教育。早在2008年,上城区便跻身首批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目前,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00%,名园集团覆盖率97.3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100%,城乡互助共同体覆盖率100%。2014学年,学前三年入园幼儿共8821人,入园率为100%。

  规范多元发展学前教育。先后出台上城区学前教育“1+4”文件:“1”是《上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4”是出台《上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2011~2020上城区学前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修订《上城区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城区民办幼儿园考核评估办法》。在规范各类幼儿园管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园模式、提高保教质量、落实督导评估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缓解了百姓“入园难”问题。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上城区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政府是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步骤和措施。同时,确立实施“小区大盘子”战略,举全区之力,将义务教育均衡化与社会资源调控、完善公共服务实行一体化推进。2013学年,全区100%的小学和初中达到省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要求。

  创新机制发展社区教育。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6个街道社区分院为骨干,54个社区市民学校和各相关培训机构为主体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市民使用“终身教育券”,便可参与部委办局、街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培训。近三年来,参与培训人数达到年均25.6万人次,受训率达到77.6%;2012年3月开始,上城区推出了“三零四灵”居家教育服务体系,倡导“零收费、零距离、零障碍”的终身学习模式,无论是婴幼儿还是古稀老人均纳入服务范围,均可通过“居家教育”服务体系获得更多学习进步机会。

  凝炼特色发展特殊教育。一是满足多元需求。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帮扶,制定“81312345”热线首问制、学生个案预约、专家坐诊等制度,建立青少年在习惯养成、能力发展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帮扶体系,连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并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原野心理咨询培训中心、杭州市心理协会等专业资源,探究区域“1+6”社会助力团队建设,完善专家督导、专业支持、专人负责的服务机制。二是深化特教改革。从2007年开始实施“112212100”战略工程,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依托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建2个师资培训基地、开设2个专业咨询门诊、开办12个示范性资源教室,培养百位普通中小学的专业资源教师,逐步建构“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城市随班就读工作模式,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水平。

  今年1月,上城区顺利通过浙江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区评估验收,成为浙江省首批通过评估验收的区域。5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文件,上城区以总分920分位列所有评估县区第一名。

  现代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事业,需要对教育格局的全方位统筹以及对具体工作的精细化把握,处于教育现代化领跑地位的上城区,正为“十三五”时期取得现代教育事业新突破而踌躇满志,并将为此奋斗不止。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杭州市上城区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2015-07-09 浙江日报2015-07-0900006;浙江日报2015-07-0900007;浙江日报2015-07-0900011;浙江日报2015-07-0900012;浙江日报2015-07-0900015;浙江日报2015-07-0900009 2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