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身处网络时代却无法享受便捷服务——

被边缘化的脱网族

不谙网络入陷阱

  核心提示:

  “一网在手,万事不愁。”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今天,买东西上淘宝、买车票上12306、去医院网上挂号……人们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解决这些费时费力的事。然而,以老年人、外来农民工为主体的“脱网人群”,却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只能失落地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边上。

  挂号、买票、购物、缴费……如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全方位融入生活,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

  但生活中还存在这样一群人,由于不会或不能使用网络及移动技术,无法享受由此带来的种种便利,甚至遭遇各种困境、骗局。

  他们中,有老年人、农民工、偏远山区的农民,被称为“脱网人群”。

境遇:

不谙网络入陷阱

  如果说,一般“脱网族”只是无法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那么杭州人柯女士的遭遇可谓糟糕透顶:还没享受多少网络“红利”,反而被骗子害惨了。

  61岁的柯女士是一名退休医生。今年4月底,有人打电话到她家中,自称是上海某快递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对方说,2015年4月26日,有一份快递从上海松江快递网点寄到澳门,被澳门海关查获,快递里有18张柯女士的假冒身份证。

  在对方引导下,柯女士拨通所谓的“上海市松江区公安局刑侦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自称“唐振华”,在简单询问后,说柯女士涉及一起洗钱案,需立即上网,登录一个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的网站。

  只会上网炒股的柯女士,对网络的认知跟“脱网族”没有多少差别,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假网站。当她在网页上看到一张拘捕令,上面有自己的照片和身份信息后,更是惊惶失措。

  根据“唐振华”的要求,柯女士向银监局负责这起洗钱案的专案科长“杨素贞”申请对账户进行公证监管,“杨素贞”告诉她,要申请账户公证监管,须先报告自己的资产情况。不曾多想,柯女士就把自己的资产数目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

  “杨素贞”接着说,要对柯女士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协助查账,并要求柯女士将所有的资产都转入工商银行账户内。按照对方要求,柯女士先将建设银行账户内的3万余元钱取出,并存入工商银行的账户。输入网址、插入U盾,柯女士一步步根据对方要求操作。

  对网络安全一窍不通的柯女士,根本没想到,自己输入对方提供的网址,已中了对方的木马程序,银行账号和密码都在对方的掌握之中。过了一会儿,对方说她的U盾过期了,让她去工商银行换U盾,并开通网上转账和支付功能。

  5月2日,柯女士去银行换了U盾,并开通了网上支付和转账功能,之后按照“杨素贞”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U盾上按下“OK”确认键;4日股票开市后,柯女士将证券账户里的49000元转到银行账户;5日,在对方要求下将股票全部卖掉,把所得的842000元钱转入;6日,对方要求柯女士将基金和理财产品共35万元赎回,由于没有到期取不出来,先向妹妹借了10万元打入。

  5月17日,柯女士在向弟弟借钱时方知受骗,但此时她已损失了220万元。目前,上城警方正对该案进行调查。

尴尬:身处孤岛多窘迫

  “买车票真像摸彩票啊。前几年,春运买票只要排队就行,来得早就有机会,拼的是体力,所以我都是凌晨过来排队。现在不一样了,弄了个网络购票,对我们来说太复杂,太不切合实际了。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们连买票的资格都没了……”

  尽管没有柯女士这么倒霉,但在温州务工的重庆人黄庆红,3年前给铁路主管部门写的这封信,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痛苦与无奈,同样令人心酸。然而,对“脱网人群”来说,类似的遭遇如今越来越多。

  身为互联网大鳄的马云,就曾感叹:“几天前,我妈和我说她在路上打出租车,很久没有车停下来。”并建议,打车软件“们”坐下来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得更智慧点。

  对绝大多数“脱网人群”来说,吃住行等方面的不便,或许可以想各种方法克服,但网上预约挂号却无论如何难以绕开。

  “像我们这些不会用网络的农民,感觉就像是被这个社会抛弃了。”日前,从台州农村到杭州看病的张建国,早上4时多就到医院去排队,结果被告知,所有的号都被网上预约抢光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花两百元找黄牛买了一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民群体的日渐庞大,直接推动了各项便民网络平台、手机APP的建成,足不出户、指尖轻点,人们就能完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办好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知识结构差异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对占据总人口半壁江山的“脱网人群”来说,是道不低的门槛。对于一些不常接触网络的中老年人来说,上网指导服务的缺失和互联网知识的匮乏,都增加了他们使用、分享互联网的难度。而那些没条件上网的人,更是遭遇信息化带来的尴尬。

  对“脱网人群”的生活,有人概括了“三种不容易”:一是公民权利行使不容易,各种网络问政、网络征集民意活动,已成为公民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他们在事实上已远离了舆论场;二是公共服务享受不容易,网上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越来越多,属于服务对象的他们却在无形中被“屏蔽”;三是便利生活不容易,抢火车票、打的都成了难事,网上购物、交费不可能。

  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曾形象地比喻:过去的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人们的地位高低不同,但都处在同一个结构中。而在今天,这种结构正在变成一场马拉松,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

求变:改善服务促融入

  “你好!能不能帮我在网上挂一个专家号?我年纪大了,电脑不会用!”

  如今在杭州市拱墅区东二社区服务大厅,几乎每天都有老人来找工作人员帮忙挂号预约。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社区老人多,看病挂号成了一大难题。为此,社区专门开展这一服务,并要求所有社工必须学会网上预约,“虽然也时常抢不到老人们想要的号,但他们个个很感激。”

  住在东二社区的老人们是幸运的,但不容否认的是,社区能做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改善“脱网人群”的遭遇,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调整公共服务理念。

  “网络化、数字化的消息推送、事项办理,非常方便,也节约了人力成本。”绍兴文理学院社会学老师姚轶蓝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很多传统服务平台被网络服务平台“吞噬”,一些办事窗口被大幅缩减甚至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相关网站、手机软件。尽管使用网络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但“新开一扇窗”,不能“把原来的门全关了”,应该兼顾“脱网人群”,让他们能融入社会、获得服务。“否则,对不会上网、不能上网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不公与不便。”

  社会学者郑自立建议,对“脱网人群”,政府在不断发展网络便民渠道的同时,应当重视他们的诉求,努力将网络覆盖面拓展至他们所在的领域,保证基本的社会服务、信息共享能够在传统渠道上得以进行,做到“既打开窗又开着门”。可以用视频、动画等形式教会他们在网络上办理相关服务,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公共网络服务室,提供一些网络查询、代办服务,让他们的生活便利起来,分享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些细节不能忽略。

  对“脱网人群”的困难和尴尬,社会各界不能忽视,更不能嘲笑,而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重视,“一个也不能少”才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企业在设计一款产品时,也应该用白居易的“老妪能解”标准,来检验产品的易用性——如果你的产品连老人都能很快学会,还会担心用户抱怨软件设计不人性化吗?

  当然,作为“脱网人群”自身,也需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互联网技术,尽快扫除“网盲”。而作为年轻人,更要学会体谅和包容,多点耐心,多花些时间,教教父母和周边的“脱网人群”如何使用互联网。还记得那位为父母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的年轻人吗?多用心,你也能做到。

  ■ 专家观点

  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当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便捷服务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和重视那些不会或不能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使他们也能共享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红利”。企业也有责任开发一些更简便、更实用的软件,让那些老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一学就会,共享互联网的便捷服务。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被边缘化的脱网族 2015-07-09 浙江日报2015-07-0900013;3937830;浙江日报2015-07-0900015;浙江日报2015-07-0900017;浙江日报2015-07-0900021;浙江日报2015-07-0900023;浙江日报2015-07-0900024 2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