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
我省拧紧高校教育“质量发条”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瞄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拧紧高校教育“质量发条”,围绕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学业管理、大胆向高校放权等,出台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提升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子健康成长。
本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程振伟) 期末成绩单出来,杨杰松了一口气,压在他身上的“黄牌”终于撤下了。
杨杰是浙工大科教学院大三学生,刚进校时,他参加了不少社团活动,却因对学业不够重视,期末考试两门课不及格,被学校给予“黄色警告”。
这是学校新设的一种学业预警制度——按照不及格科目的数量、未获得学分的总数,分为黄、橙、红三个不同预警等级,预警不消除将直接影响毕业、学位取得。
自预警制度实施以来,学生对课业前所未有地重视,学校预警比例直线下降,近百名曾被预警的学生拿到了各类奖学金。
浙工大严把“出口关”的教育,是我省高校加大教学改革、培育合格人才的一个缩影。
自1998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从9%提高到2014年的54%,16年增长6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带来了有关教学质量的困惑。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拧紧高校教育“质量发条”,围绕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学业管理、大胆向高校放权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
严字当头,成为加强学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2014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的意见。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意见之严,从其中的部分规定可窥见一斑:严格考试管理,建立试卷事后评审和抽查制度,实行试卷密封匿名改卷;学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毕业前清理性考试;严肃处理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行为,建立考试和毕业论文抽检制度;建立健全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等。
课堂教学成为高教改革的另一重头戏。
去年6月,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商院,教人力资源管理课的黄文胜老师,每学期都会邀请特邀教师、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效权来分享实战案例。黄文胜说:“以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但法律讲究实际应用,请行业精英来分享实战经验,可以让课堂知识更贴近实际运用,大大提升授课效果。”
在浙江大学,电气学院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成了学生的自由天地,只要通过网上预约,可以随时来做电机设计、制造等实验。在中国计量学院,学校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新举措,大一新生研讨课上,学生发言时间远远超过了老师授课时间。形式各异的课堂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不断冒出。
打通学生转专业渠道,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匹配度。
本科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李震宇,高考时因分数限制,没能进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学校推出转专业政策后,他一边补习基础课知识,一边在课余做些小发明。提出转专业申请后,尽管他的专业课成绩并非最优秀,但他的电子设计作品却受到了一致好评,最终如愿转到了心仪的专业。据统计,2013至2014学年,我省高校有近2万名学生申请转专业,转成约1.3万名。
与此同时,一系列配套教学改革也同步进行: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扩大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权,将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改革新举有力推动了教学水平提升,并基本建立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今年4月,我省首次高校校长年度教学述职评议会在杭州召开,大学校长第一次站到讲台上对教学工作进行述职。“一个不关心教学的校长不是好校长,让校长们来述职,就是让他们更加关注教学。”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我们希望高校能出科研成果,但更希望高校培养出更多能出科研成果的人才。”
得益于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我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调查显示,我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就业率为96.2%,其中创业率为4.6%,就业满意率为76.3%,对母校的满意率为95.7%,4项指标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库(简称ESI)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目前有2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包括浙江大学的17个学科,以及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的12个学科。ESI是普遍用于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全国高校共有55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