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金星村,朱氏教子有义方

  本报记者 李茸

  县委报道组 李刚 范冰洁

  海盐县武原街道金星村,紧靠大马路,没有精致华美的民居,也没有饱经沧桑的祠堂,更没有富丽堂皇的大宅院。

  但这里让人惊叹。传承千年的朱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历经700余年。朱氏家族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却以祖辈相传的家训,默默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不到4000人的村庄里,朱氏占了十分之一。近些年来,还不断有人从外面回村“寻根”。

  家族代有人才出

  “我是第二十七世孙,”一见面,金星村党总支书记朱水忠就这样笃定地告诉记者。他今年51岁,已经当了17年的村书记。

  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

  据记载,海盐朱氏先辈最早生活在吴郡(江苏)金陵,后一分支迁徙到了安徽歙县,又迁到了江西婺源茶院。婺源朱氏的众多名人中,包括闻名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

  元代元贞年间(1296年),朱顺(婺源茶院府君十三世孙)任嘉兴路海盐主薄(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自此迁来海盐,开启海盐朱氏历史。

  海盐朱氏历代人才辈出,在700多年的历史中,据海盐朱氏家谱记载的资料统计,仅明清两朝就考出进士14人,举人40人。在历代嘉兴府志、海盐县志中,收录有这个家族130多位先辈的事迹。

  这个家族灿若星河般的历史和名人早已远去,走在村里,普通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里曾经出过一个状元。

  村民口中的状元,指的是朱氏第二十世孙朱昌颐。他在清道光六年中了状元,也是海盐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

  2013年,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不少村民提出要挖掘朱氏家族文化。海盐朱氏迎来了一个发展契机。金星村利用朱氏故居遗址——斜桥埭这个自然村落,将上个世纪的老房子,改建成了海盐第一个朱氏文化展示馆。

  只见展示馆外竹林青翠,河水静静流淌。走进这个仅有80多平方米的朱氏文化展示馆,历史感扑面而来。文字和图片不多,但信息量非常大。就像这个家族一样,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而在斜桥埭另一头,还有一座小小的状元亭,同样朴实无华,一旁的荷叶清香沁人心脾。

  对于普通村民来说,家族史中的这位状元,象征着昔日荣光和对未来的期许,成了督促下一辈好好读书的口头禅。

  文化传家浸润人

  其实,对于世人来说,海盐朱氏家族中,比状元更著名的人,还有很多。

  2013年,海盐县朱希祖(朱氏)研究会成立,朱水忠也是其中一人。按照朱水忠的说法,开始研究后,自己真是“吓一跳”——

  朱佳蕊,1924年在海盐担任小学教师,开海盐女子执教新风;朱希祖,师承章太炎,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藏书丰富,最盛时达25万册;朱希祖的长子朱偰,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昌颐,一生以讲学为主,先后游历14省,在各地书院讲学......

  研究会成立一年后,一本196页的《海盐朱氏文史集萃》面世,其中收录了近年来海盐籍人士研究编写的海盐朱氏家族的人物传记和文史资料。而这几年,回乡寻根的朱氏后人也越来越多。

  漫步斜桥埭,朱水忠介绍说,这儿曾经是朱氏家族的聚居地,有上千幢宅子,可惜太平天国的时候被战火焚毁。老房子没能幸存,留下来的,却是这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著名的《朱子家训》,虽然只有几百字,浅显易懂,但其中的修身、齐家之道,以及做人处世之法,早已内化到这个家族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大家为人处世的典范。

  如今,说起村里年轻人中的“状元”,朱水忠推荐了朱界峰,一位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

  最近,朱界峰一直在筹备毕业画展。他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是研究生三年级,马上要毕业了。朱界峰一直记得,从小长辈们就反复告诉自己,祖上出过一名状元,勉励他也要好好学习,将来“考状元”。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真是太好了。”朱界峰感叹不已,他特意去寻找自己的家族历史,并从图书馆翻出《朱子家训》来研究。

  “可惜知道我们家族的人太少了,别说外面的人,就连村里人也不太了解,还需要大力宣传。”朱水忠感叹道。他随身带着展示馆的钥匙,有人来就充当“导游”,带着客人在村里转悠。

  在他看来,关于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发掘才刚刚开始,硬件方面有了点基础,软件方面还需好好加强。眼下,很快就要放暑假,到时候村里要组织孩子们一起朗诵、学习《朱子家训》,让他们了解家族历史和名人故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金星村,朱氏教子有义方 2015-07-07 3913997 2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