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闻时评

伊核谈判缘何一再延期

  华黎明

  伊朗核问题延续12年悬而未决,成为世纪难题。按照时间表,6月30日原本是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最后期限,但由于谈判的复杂性,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的截止日期将延长至7月7日,从而为谈判“创造更多时间”。

  伊核谈判结果看似近在咫尺,实则水深莫测。美伊双方的博弈聚焦在伊朗的“核选择”问题上。美方企图将伊朗未来跨越核门槛的能力限制在最小范围,而伊方则力图缩短它离核门槛的距离。

  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核谈判六国和伊朗在今年4月2日宣布达成一项《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然而,美国与伊朗透露的却不是同一个版本。显然,双方谈判代表都担心“交易”真相一旦公诸于众遭国内反对派的指责。

  当6月30日的谈判开场时,双方进入了协议的细节和深水区,谈判代表分歧如此之大,而回旋余地又十分有限。困难来自于华盛顿和德黑兰,而不是坐在维也纳谈判桌上的外交官。

  美国白宫受到来自国会和舆论的强大压力。美国舆论普遍不相信伊朗声称的和平利用核能,认为这只是用来制造核武器的“借口和诡计”。国会不少人认为谈判是伊朗的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共和党控制的参众两院随时可能通过追加对伊朗制裁的决议案。看来,美国的精英集团和舆论还没有做好与伊朗妥协的准备。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上月23日就伊朗关于伊核谈判的条件发表讲话,称“核设施被冻结10年或15年是不可接受的”,并要求在伊核协议达成同一天解除所有对伊经济和金融制裁。伊朗不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该国军事设施的核查,或是对其它设施的“非常规核查”。伊朗议会上月23日通过一项议案规定,政府必须保护国家的核权益和核成就,意即保留浓缩铀能力,并保持核设施运转。议案还规定,伊朗履行核谈判中规定的义务之时,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必须解除。

  从美伊双方的政治生态看,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仍面临多重困难和诸多不测。但是,奥巴马政府很清楚,美国既然无力改变伊朗的伊斯兰政权,就必须与之打交道,谈判可避免美国在中东再次卷入一场战争,缓和与伊朗关系又可为美在中东减负解困,与伊朗联手打击“伊斯兰国”。鲁哈尼政府也很明白,缓和对美关系是伊朗经济摆脱困境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唯一出路,核谈判破裂就意味他们这派政治势力退出伊朗的政治舞台。奥巴马和鲁哈尼政府为此已投下巨大的政治资本,因此,尽管谈判艰难,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势头已难以逆转。

  在达成最终协议无尽期,双方又不愿放弃的情况下,维持现状是唯一选择。实际上双方都愿意寻求一个谈判延期的方案,因为,核谈判的现状虽不理想,但可以忍受。就伊朗而言,他们获得了追加制裁的缓行,又没有牺牲他们的核计划。就美国而言,美国冻结了伊朗核计划的主要元素,又维持了对伊朗的总体的制裁。进而双方都不想让核问题上的对抗和紧张局势影响对“伊斯兰国”的打击。迄今为止,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如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转换、福尔多铀浓缩厂改为研发机构等,谈判是有进展的,双方可以将取得进展的部分摘出达成一个部分协议换取对伊朗制裁的进一步松绑,然后再为达成全面协议设定一个新的限期。

  在两度谈判延期之中,美伊找到了各自利益的平衡点,也照顾了对方的舒适度。也许伊核谈判会出现一种拖下去不破裂的“新常态”。

  伊朗核问题的背后是美伊关系,美伊关系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中东形势。但是有两个趋势是明显的:一、美国不会放弃中东的主导权,更不可能退出中东,但必须减负解困,为此,美伊关系已经打开的大门很难再关上。二、今后不管谁在伊朗执政,民生和经济问题将是伊朗未来的首要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伊朗在地缘政治上已经崛起,经济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两种趋势必将对中东未来的地缘政治带来历史性的变化。

  (作者系中国前驻伊朗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7 伊核谈判缘何一再延期 2015-07-06 3934067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