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浙农林大思政课让学生受益良多

学习更在课堂外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陈胜伟 尧甜

  本报讯 浙江农林大学广告专业的大一学生邱小栋,这几天忙着和同学一起商量微电影《遵义会议》的场景布置和分镜头,扮演剧中人物的同学们也正抓紧时间背台词、对戏……

  制作这部微电影,是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一环。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微电影也将成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当时的情况,我们查看了大量文字、视频材料,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寝室里讨论、排练。”邱小栋笑着说。

  通过十几天的努力,邱小栋和参加演出的同学都觉得受益良多,“可以说我们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多次梳理,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直观、更让人难忘。”

  这份真切的感受来自于2011年的一场探索改革——浙江农林大学推出了思政课“1+X”教学方案,“1”是选读或者选看一份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材料,“X”是开展多次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1”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次主题汇报,“X”是选择开展哲学典故微电影评比、辩论等活动。

  “一开始,我们也担心这样花精力去做课外实践,对学习知识是否有帮助。”学生胡米琦说,“但了解到这些有趣、有意义的实践就是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时,我们就彻底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更新鲜的实践形式。”

  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让学生利用思政课的实践环节,走向社会、走向田野,体会历史发展,感受传统文化,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感悟、成长。浙江农林大学思政课教师高君介绍,根据课程安排,同学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外,还要选择完成课堂外的实践体验——看经典、搞调研、做义工、演小品等,都可以算入学分。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占本课程成绩的40%。“这样一改变,课堂互动性、趣味性大大增强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高君说,如今,思政课已由原来的“要我上”转变为“我要上”,逐渐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在另一幢教学楼里,抑扬顿挫的朗诵声格外吸引人——讲台上,大二学生刘奋凤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卜算子·咏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念奴娇·昆仑》等毛泽东的诗词,引来了台下阵阵掌声。

  这是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思政课的实践内容。“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很文艺。”刘奋凤说,“从搜集毛泽东诗词,到学习朗诵,我们领悟了诗词传递的伟人情怀,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记者:现在思政课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老师和同学还有哪些感触?

  学科带头人高君:在我看来,高校的思政课要求老师在4个方面下功夫——基本理论、学科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学习研究、创新教学手段,才能让思政课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任课老师洪千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收获了感性认识,更养成了理性思考的习惯。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任课老师王雪莉:实践教学能促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身边社会,把宏观的中国近现代史细化为身边的、普通人的历史。

  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王希希:像毛泽东诗歌朗诵会、社会实践视频展播,都是以文艺的形式,将思政课教学所倡导的思想性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学习更在课堂外 2015-07-06 3925538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