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杭州南星街道拓展智障人士康复之路

爱心中途岛 温暖共传递

  本报讯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韩少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智障人士也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何让他们更多地与社会接触,更好地融入社会,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复兴路和美政路交叉口有一座特殊的公共自行车管理亭,这座名为“爱心中途岛”的服务亭,有着30多位特殊管理员,他们都是南星街道阳光庇护中心参加劳动锻炼的工疗学员,即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人士。

  这天,正是小徐当班。轮到小徐的日子里,每天上午9时至11时,下午1时半至3时,他都会在亭子里服务。

  小徐微笑着把一瓶矿泉水递给顾客,收钱后,在本子上工整地划上了一个“正”字。本子上,清楚地记录着每笔的交易记录。货架上放着矿泉水、饮料和包装食品,并提供免费爱心雨伞租借服务。

  一旁的宣传栏,悄然告诉过往路人,这座亭子的不同之处。“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一个群体,他们身材不出众,相貌很平凡,智力有障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智力的缺陷、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并没有泯灭他们的坚强与努力。”

  这座“爱心中途岛”由南星街道办事处全额资助,所有物品由街道采购。今年5月8日开放后,工疗站每天安排一至两名工疗员来此锻炼,并由助残志愿者全程陪同、指导。

  把残疾人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安排简单的工作,是目前残疾人,尤其是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康复的一个主要模式。然而这样的康复途径存在一些不足。“这种方法起到集中照顾的作用,却把残疾人和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也加大了残疾人与主流社会的距离。” 南星街道工疗站负责人陈建伟说。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社会。对于成年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来说,选择职业康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工疗站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智障人士和精神残疾人士直接就业也存在现实困难。怎样让智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是不是可以找一个地方,让智障人士提供服务、售卖商品?这一想法,得到了街道和辖区爱心企业——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免费提供了一处公共自行车服务亭,租金、电费全免,为智障人士搭建一个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平台。

  “一方面希望用爱心服务回馈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更多地与人群接触,通过经营销售,对商品价格、商品买卖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陈建伟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爱心中途岛 温暖共传递 2015-07-06 3932974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