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著名华裔科学家钱煦对话浙大师生

博雅渊通,为天下谋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讯 著名华裔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总校教授钱煦6月30日晚与浙大师生对话,讨论科学、人文与社会发展话题。

  这位84岁的生理学和生物工程专家,是目前唯一一位同时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科学院和艺术与科学学院4个院士头衔的华人科学家——在美国,这其中任何一个头衔历来都被视为学者的最高荣誉之一。此外,钱煦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身负殊荣,尤显谦谦君子的风范。钱煦当天身穿朴素的白衬衫、黑西裤,站在讲台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讲演近一小时。到交流阶段,经主办方提醒,才去落座。老人祖籍杭州,在上海长大,对家乡深怀感情。讲座结束时浙大学子纷纷要求合影,还有人拿来老人的著作请题字,钱煦都谦和地微笑着,一一答应。

  博雅之士,触类旁通

  钱煦是一位博雅之士,他毕生的精力用来研究生命的奥秘和人体的健康之道,而讲起历史学、国民经济和古典艺术这些话题来,也显得非常在行。他睿智地指出,生理学研究和其他各领域之间种种“神似”之处,进而剖析科学与文艺、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既有趣味、又引人深思的视角。

  翻看钱煦过去见诸报端的访谈、讲话,他好打比喻,是一大特点。比如他曾说:“血流的方向对血管健康很重要,人生同样要找准方向。”在浙大的讲演中,他又说:“不同功能的细胞才能组成健康的人体;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组成的团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他旁征博引,举了很多例子,展现了一位渊博学者的风范。实际上,从他治学发轫之时,这个特点就显示出来了。钱煦高二时就预备跳级考大学,因为该修的课程没修完,只好割数学系之“爱”,转而学医。然而他一直热爱数学,后来就逐渐把方向转到数学和生理学交叉的生物工程研究上。为了紧追科学前沿,他50岁时还自学了分子生物学。

  利在天下,必谋之

  钱煦来自一个名人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家族——他们俱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传统的厚重力量,在钱煦身上显现。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煦多次引述《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展示了一位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和思考置于谋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这一宏大目标下的科学家的风范。

  “我们做科学研究是为了什么呢?”钱煦展示的一个因果循环图告诉听众,科学进步,比如医学和生理学,带来人民身体健康,随之带来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这又促使人类文明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科学研发中,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就是科技落后、人类遭受苦难的恶性循环。

  致力于这一目标,钱煦投身于人体循环系统的科研,在高校建设相关学科、培养人才上取得一系列成就。2011年他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美国科学奖章”。在讲座上播放的一个当年拍摄的视频中,钱煦的同事说:“哪怕凌晨1点钟给钱教授发邮件,也可以在10分钟后收到回复。”

  对话学子,良师益友

  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请钱煦讲讲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景。老人充满热情地告诉她,生物医学工程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在美国,这一专业总能招到最好的学生。”钱煦勉励说,“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有着极多的可能性。比如,如何将实验室成果尽快地应用到临床,就是一个会不断取得突破的方向。”

  著名科学家来到中国,似乎总免不了被问及诺贝尔奖的问题。钱煦仍然以他谦谦君子的风度坦诚地回答:“我绝无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老人继续说,诺奖奖励的是对整个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发现和发明,我的研究没有达到这一点。随后,他以更加坦诚的语气强调:做研究不是为了得奖,科学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为了人类的幸福工作。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博雅渊通,为天下谋 2015-07-02 3935071 2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