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多些互信互助 少些猜疑拆台

冷漠,像冰一样融化

  多些互信互助 少些猜疑拆台

  冷漠,像冰一样融化

  核心提示: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各地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弘扬正能量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为社会增添了温暖和美好。但不可否认,当下也不乏一种冷漠现象: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面对别人求助无动于衷。这种冷漠症冲击社会风气,也冲击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亟须引起重视。

  对玉环县楚门镇东西村村民来说,5个月前的那场车祸是“永远的痛”。

  今年2月,该村一名中年村民醉倒在村道中央,先后有20余名村民经过,却没人上前相扶,结果导致这个醉酒村民被一辆轿车碾压死亡。

  “如果过路的人能早些出手相助,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这起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不少人发出叹息。

症状,

沉默应对求助

  楚门镇东西村的监控探头,记录下了事件的全过程。

  2月1日下午4时半,54岁的村民陈某身穿睡衣行走在村道上,接着踉跄跌倒,躺在一个拐弯处。

  一名路过的司机发现了躺在地上的男子,下车查看,随后驾车离开。在陈某倒地后的8分钟时间里,身边先后有4辆汽车和23名行人经过,有人曾上前观察,但扭头就走,只有一名妇女前往陈某家中通知。

  悲剧发生在下午4时38分,一辆白色轿车由远而近,左转后直接从陈某身上碾过,并将其拖行一段距离才停下。陈某被碾压后当场死亡。尽管当地有人表示,死者平日酗酒成性,此前有过醉酒讹诈他人的前科,因此这次醉倒无人敢扶。但很多网友看了视频后,发出“这真让人寒心”的感叹。“如果不正常的事情变得正常,那我们就需要警惕了。”一位网友评论。

  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今年5月,长沙女孩小媛下班后乘坐公交车回家,不料在车上遭遇色狼。让人心寒的是,期间小媛多次求助公交司机和乘客,都无人上前制止。同月,南京某小区的一处住宅内,一具腐烂男尸被人发现,在其死亡后的近一周时间里,群租房内其他6名租客竟没有发现异常。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他们居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更有甚者,去年12月,乌鲁木齐一名交警奋力追上小偷并将其制伏。这名交警亮明身份,并求助围观路人帮忙控制小偷,自己好去几米开外的警车取手铐,但围观的20多个路人却集体袖手旁观。小偷趁机推倒交警,在车流中逃脱。

  这一桩桩事件,让人们反思:为何有人患上了“冷漠症”?楼房越住越高,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宁可在虚拟世界里用电脑、手机和人交流,也不愿走出家门,和邻居打声招呼。面对一声声求助,他们选择用沉默来回应,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人认为,这种冷漠并不违反法律,充其量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性缺点,不必小题大做。然而有社会学家指出,如果人人都习惯了冷漠,习惯对他人视而不见时,它就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更会影响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把脉,神经麻木不仁

  老人摔倒没人敢扶,面对困境无人相助……当下社会,我们不时会看到令人寒心的冷漠画面。很多人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奉献爱心、分享关爱。奇怪的是,还有一些人一边指责他人“麻木不仁”,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边却又提醒自己和亲朋好友:遇事少出头。

  有人曾总结,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社区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这种“双重标准”之下,折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

  记者曾在杭州武林广场附近做过一个测试,随机选择30名路人表达问候,约70%的受访者毫无反应,或者迅速离开。其余9人作出“回应”的路人中,5人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记者,3人点头报以微笑、1人对记者说“你好”。

  问题出在哪儿?有专家表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有“公民道德行为失范”的代价,道德责任感逐渐淡化、约束力日渐苍白,以致人际之间出现不信任,这一切是冷漠症滋生的社会基础。

  当前,中国正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就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熟人社会”的一些要素和特征进行概括:私人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等等。在这一熟人社会的图景里,人们从熟悉获得信任感,获得可靠性认可。

  费孝通先生构想的“熟人社会”,距今已时隔70多年,但其衍生出的交际原则,仍深深沉淀在人们的内心。很多人依旧本能地用熟人社会的方式生活,办事托关系、找熟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正因为如此,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很多人首先选择不信,比如看到小偷,犹豫着是否要干预,担心事后被报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单位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指出,城市规模越大,外来人口越多,“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不尽到位”,“社会经济改革较快变动”等,导致出现信任危机。

  专家表示,冷漠症并非社会主流,但被网络等媒体传播放大后,往往会被过度解读,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消解社会正能量,无形中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需要引起重视。

  “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也是我们正经历的变革。

处方,重构信任体系

  当前出现的一些冲击道德底线的冷漠现象,既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学家表示,其实,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并未远去,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并没有消失,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正能量在身边涌动。

  层出不穷的“最美浙江人”现象,对此作了有力印证。在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一个个承载着大爱的“最美”故事在浙江大地接连发生。从吴菊萍、吴斌、黄小荣,到毛陈冰、占祖亿……陌生人之间传递的是信任、友善、关爱,一幅幅“最美”图景,犹如流溢在良渚玉器上,闪烁在鲁迅诗文里,已自然地渗透在人们的精神基因中。

  专家认为,融化冷漠的坚冰,重构社会信任体系至关重要。首先应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时,需要建立起法治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陌生人在交往时,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从法律上免除“正义者”的后顾之忧。

  其次,应该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对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和正能量的宣传;公众人物带头弘扬正能量,群众树立起乐于助人的心态,促进全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公众参与传播正能量。

  专家指出,医治冷漠症,要以道德做引,将法律入药,更需要每个人自己内心中“善念”的配合治疗。每个人都可能是社会冷漠事件的受害者,也将是友爱社会的受益者。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自己的良心宣誓,拒绝冷漠。携手共创和谐、友爱、互敬、互助的社会环境,你我有责。

  ■ 专家观点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不能过度夸大“社会冷漠症”,社会上好人肯定比坏人多。其实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只是在一段时间里,由于感到社会的信任度降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强,再加上讹人事件时有出现,人们才会产生一种无助的惧怕感。我们要积极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绝冷漠,传递关爱,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冷漠,像冰一样融化 2015-07-02 浙江日报2015-07-0200008;浙江日报2015-07-0200015;3927064;浙江日报2015-07-0200016;浙江日报2015-07-0200013;浙江日报2015-07-0200021;浙江日报2015-07-0200022;浙江日报2015-07-0200023 2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