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省农科院培育出耐高温新品种

夏日香菇上餐桌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邵敏

  本报讯 日前在武义举办的全省食用菌新品种技术交流活动上,省农科院选育的香菇新品种“浙香6号”引人瞩目。该品种可在每年5月到10月的传统香菇生产淡季出菇,填补了我省夏季优质香菇市场的空白。

  省食用菌育种攻关专项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蔡为明介绍,现有大多数香菇品种的耐高温性较差,种植温度超过32℃就不能出菇,越夏时更容易烂棒;而耐高温的香菇品种,品质又总是差强人意。相比之下,新品种兼具耐高温、产量高、品质好等诸多优势:“浙香6号”肉厚、菇色浅,夏季产量可达到每袋720余克,比目前很多香菇生产县主推的香菇品种“808”增产20%强;越夏不易烂棒,后期菌棒完好率高达92%,而“808”只有65%左右。

  每年5月到10月是我省香菇生产淡季,本地市场上销售的鲜香菇主要为外地调进或冷库储藏。而此时又恰属市场蔬菜淡季,因而香菇销售行情好、价格高。“浙香6号”通过分段补淡出菇,为我省夏季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本地鲜菇。

  在武义县陈弄村海拔600多米的山坳里,记者看到,蔡为明团队设计的20多亩双层自动开闭钢架菇棚已运行使用。白天,当气温超过32℃,大棚会自动关闭并开启喷雾系统。晚上天气凉爽起来,菇棚又能张开遮阳网通风透气。“两层的大棚设计能更好地维持内部小气候,帮助棚内的菌棒平稳度过高温期。” 蔡为明说,耐高温的“浙香6号”配套先进实用的栽培设施,据目前的出菇形势看,7月也能正常出菇,这样不仅能一年出两季菇,更可实现香菇的周年化栽培。

  在活动现场,应邀而来的省内食用菌种植大户、农技推广站负责人等,反复、认真比较了“浙香6号”与现有耐高温香菇品种的特性,一致认为“浙香6号”不仅菌棒耐高温、抗病性好,而且出菇温度范围集中,潮次明显,容易采摘。据悉,“浙香6号”所产香菇通过前期推广,圆整厚实、色浅光泽的菇盖和鲜美出众的品质,已经受到菇农和消费者的充分肯定。在武义、景宁等地,菇农家庭菇场已栽培4万多棒。

  除香菇外,省农科院还带来了灵芝新品种“龙芝2号”,厚实,产量高,多糖、三萜等有效成分含量高;黑木耳新品种“浙耳508”,朵形规整、匀称,早熟且产量高。此外,杭州、丽水、衢州等市的农科机构也带来秀珍菇、金针菇、灰树花等多个自主研发的食用菌新品种,这将进一步丰富我省食用菌消费市场。

  据了解,省食用菌育种协作攻关专项实施进程中,不仅培养了一批农科人才,还培育了多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分布在食用菌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菌种规模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夏日香菇上餐桌 2015-06-30 3923128 2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