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包子换房子,靠的是劳动

  王庆丽

  一位在杭城卖包子的温州老板娘毛海瑞,不仅将一双儿女养大成人,还在杭州、温州等地买下4套房子。近日,这样的一则励志故事,如同逐渐攀升的气温一样越传越火,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无独有偶。就在几个月前,另一位在杭州卖缙云烧饼的“烧饼哥”老应,同样也因卖烧饼卖出几百万元收入,在杭州买下200多万元的房子和两辆奥迪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大众羡慕的对象。

  然而,从这些个案被大肆渲染的过程中,笔者看到这样两个误区:第一,主人公们的故事在标题或导语中几乎全被浓缩成了“做小买卖居然赚到大钱”的模式,似乎他们的财富是在一瞬间就这样轻易产生的。第二,报道对于“成功”的定义,被普遍设定在“能够买房买车”的前提之下,并以此作为吸引眼球的字眼予以强调和放大。

  实际上,若是仔细阅读二人的创业故事后便可发现,最打动人心、且令人钦佩的正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劳动精神。

  比如,前者在杭州卖包子已有10年,而后者更是高达23年。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如毛海瑞所说的那样:“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8点,15个小时连轴转的。”老应的生意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后来又不断地磨练烧饼制作技艺的过程当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毛海瑞对于包子品质的要求,更是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不仅坚持购买好面粉作为原材料,而且还坚决不把过夜的产品再卖给客人。这种诚信经营的态度,在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普遍缺乏信任的大环境下更显珍贵,也为她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

  所谓“十年窗下无人过,一朝成名天下知”。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中,与其说他们是因为财富而赢得声名,不如说是因为这种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令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得到丰厚回报,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才是成功者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劳动创造财富,这才是励志故事本身应该传递的含义。但愿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能更注重挖掘财富背后的创业经历;但愿读者也能清晰意识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包子换房子,靠的是劳动 2015-06-26 3928717 2 2015年06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