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失孤悲剧 早日禁绝

此番寻求更有层次、更均衡的刑罚矫治,无疑是通过完善立法实现对“天下无拐”的推动

  杜 博

  黝黑的面庞刻满沧桑苦涩,农民老雷驾着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广袤而荒凉的大地,15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奢求何时是尽头。1998年的一天,他年仅2岁的儿子被拐卖,从此下落不明。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老雷的人生,他带着家当和寻子启事,踏上了看不见终点的征程。

  这是一部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失孤》讲述的故事。在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像老雷这样的父亲失去孩子。他们的痛苦,坐在屏幕前的我们难以感同身受。

  近来,一场关于拐卖儿童犯罪如何论处的激辩引爆社交平台,尽管事后证明是炒作行为,但公众对拐卖儿童行为的恨与愤怒,对严惩拐卖儿童犯罪的呼吁与期待,已不容再忽视。

  24日,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有了新调整——原来收买被拐儿童可以免除刑事处罚,今后收买被拐儿童的行为拟一律被追刑责。

  这体现了立法对民意的吸纳。一直以来,舆论认为对收买儿童行为的惩罚偏轻,而严惩拐卖行为的吁请也与法治理念相悖。与一味升级刑罚相比,此番寻求更有层次、更均衡的刑罚矫治,将法网织得更严密,无疑是通过完善立法实现对“天下无拐”的推动。

  没有买方就没有拐卖,是对拐卖儿童行为由“单打”改为“双打”的逻辑所在。收买儿童的需求存在一天,拐卖儿童的犯罪就难以禁绝。随着社情民意与法理逻辑的日益融合,单纯侧重卖方的“一律死刑”呼吁转向更具现实意义的“买卖双打”,有望通过法治化路径从源头遏制买卖儿童的犯罪冲动。

  然而,拐卖儿童既涉及买卖双方,又有着更复杂的因素:亲生父母对孩子的监管缺失、买方家庭畸形的求子女观念、人贩子敢为私利泯灭良知、全社会缺少足够的警惕意识和援助途径……足见要抵制买卖儿童犯罪,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在美国,接驳紧急警报系统,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社交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信息的“安伯系统”,为社会力量参与打拐提供了借鉴。

  我国儿童拐卖的现状目前尚缺乏权威完整的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安机关立案的数据,2012年被拐卖妇女儿童为18532人。数据仅供参考,而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希望公众对“天下无拐”的朴素期待早日实现。

  ■我来打酱油

  @风开季节:“拐卖儿童”的发生,并非单方面造成的,至少有三个因素:家长、人贩子、买家。正是因为买家有需求,人贩子才会利用家长的疏忽去拐卖儿童,所以,除了要谨防家长的“疏忽”,还要处罚人贩子的“拐带”,更要处罚买家的“收买”,唯有三管齐下,才能让家庭免遭“骨肉分离”之痛!

  @醒与醉1993:这边厢,被拐儿童的家人,终日以泪洗脸;那边厢,买卖双方,各取所需,欢恩雀起。这可谓,形成鲜明的对比,难怪网民愤慨喊出:一律判死。但要知道,任何法例都有量刑,一味地叫杀,实在于法不合,也容易忽略对买方的处罚,更产生不公。现在修法建议综合了民意与实际,大大提高人们的期望值,挺好的!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失孤悲剧 早日禁绝 2015-06-26 3928723 2 2015年06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