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不同凡响
《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序
沈鹏
如果您想读一本能够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可以去阅读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如果您对承载着美学精髓的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绘画和篆刻还没有总体的把握,您可以先阅读蒋频先生撰著的《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这是一本好书,阅读的体验不是朦胧隐约的,而是能获取一种直接的强烈的精神感召。这股力量来自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金石翰墨名家特有的天赋才华,以及他们不断提炼的人生修为和经历积淀而绽放的生命辉煌。每位艺术家都行走于自己的审美历程,先后编织了一阙阙完整的或残缺的人生故事,而蒋频正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
华夏民族是极为聪明的。大约在五千年前,当先人在岩壁上刻画出第一道符号时,一门伟大的艺术诞生了,这就是华夏民族以汉字为核心的书法。后世的研究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书画同源。绘画起源于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原始文化,这在分布面积颇广的上古遗留的岩画中获得了印证,书画同源也成为学术界的确论。然而令许多艺术史家忽略的是,当先人刻画出第一道符号时,另一门艺术也随之产生,这就是篆刻。在能观赏到大量出土文物的今天,这一观点应该被修正,应该是书画印同源。书画印同时兼擅者在中国艺坛上有,但还不是太多。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大部分人最后会选择某项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蒋频亦然。
书法写到自己的风格形成,即俗话所说的结壳,再突破也难。如书写者志存高远而辅之丰厚的学养,他既可以在书法范畴之内对线条结字章法作精益求精的磨砺,亦可以法外求法,寻找适合自己表达的文人气息,如此才能更上层楼。蒋频在自己的书法风格形成之后,一边继续精研书法线条的质量,同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学识修养。蒋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将比较喜欢的篆刻放下,改为收藏名家印章、名山印石。凡人皆有转型期,蒋频之后又选择了将部分时间和精力转向绘画。看蒋频的书法,似有一股激情澎湃扑面奔涌。欣赏他的绘画,观者则如置身山林溪涧,其安谧宛若世外。经多年的刻苦研习,我们看到了动与静在蒋频艺术创作中的各个侧面和其中蕴含的和谐统一。
金石篆刻艺术是文字书写与镌刻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书法、绘画可包容篆刻,反之金石篆刻也能包容前两者。从这一层面考察,篆刻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现今的金石篆刻不仅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运用于社会生活,它还是中国传统的忠诚守望者。以金文为代表的大篆和李斯创制的小篆几乎已成为“僵死”的文字,然而篆刻却将这两种字体奉为自己创作的模范和数据库。传承华夏文明,这是篆刻除艺术之外的另一项社会功能和美学成果。
蒋频对中国传统艺术史是作了系统研究的。限于篇幅,《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省略了讲述文字起源、先秦绘画和印章的审美评说。他直接从记载于历史的甲骨卜辞和画祖顾恺之写起,在只言片语的史料中撷取相应的文字,结合考古发现和合理的推论,将这些面容有些模糊的艺术家生平写得生动有趣。
本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局限于书画印理论,凡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出了自己贡献的大家都作了详细阐述。如对沿习使用的“颠张狂素”和“颜筋柳骨”等分别著文,因为这些都是独具个性的书法大家。他对杨凝式和徐渭也叙说详尽,对两家的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除了从学术和艺术上对书画印进行了发微探幽的研究外,更多地则是展示他的擅长——以主流的学术观点,以畅销书的笔法写书法、绘画和篆刻的审美,更多侧重于创作了这些艺术的人,写出了对书画印艺术作出特殊贡献者的丰富曲折的人生故事。
掐指算来,与蒋频相识已有好多年了。那时候他刚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尽管在求学期间获得过两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的一等奖,但他一直为人低调。每次来北京探望我和启功先生等前辈,他总带些书画近作请大家批评。启老先生曾对我说,青年才俊中如蒋频如此勤奋刻苦者,日后必能成大器也。启老的预言是正确的。二十多年过去,蒋频从一个略带青涩的年轻人成为了在艺坛上极具潜力的中年书画家。他在收藏方面与艺术创作上齐头并进,且表现多为大手笔,令世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由于年老体弱,与蒋频的直接交往不是很多,但我一直关注着他的人生动态。我为经常能在国内外一些权威书画报刊上看到蒋频的作品和有关他的评论而感到高兴。现在他又拿出多年的研究成果请我作序,这令我既惊讶又在意料之中。
读完书稿,写下些杂感,是为序。
(作者系全国著名的学者、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和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