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余人吸食,毒性强戒除难——
合成毒品之祸
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华敏
永远不要有第一次。对没有接触过毒品的人来说,这是最真切的忠告。
本月初,浙江省暨杭州市“2015年禁毒宣传月”正式启动,今年的主题为“阻击合成毒品”。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在控吸毒人员已达19万人,其中约60%的人吸食合成毒品。合成毒品缘何会成蔓延之势,到底有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禁毒办相关负责人周联盟。
危害,无处不在
今年2月,玉环男子潘某因寻衅滋事及容留他人吸毒,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此前,潘某因吸食冰毒过量产生幻觉,感觉有人要害他,手持砍刀闯入他人家中砍砸物品,又闯入玉环县公安局,砍破警车玻璃,砸坏电脑显示器等设备。
如此荒诞的行动并不是潘某有意为之,而是他的意识已被毒魔牢牢控制。
周联盟介绍,合成毒品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吸食者的生理与精神方面的危害。合成毒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毒性巨大,成瘾性更强,戒除毒瘾更难。如吸食甲基苯丙胺(冰毒)能强烈刺激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者吸食后精神极度兴奋、易冲动、使人出现幻觉、致血压升高及诱发多种疾病,长期吸食会出现精神障碍。其次,合成毒品给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传统毒品对社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间接伴生的违法犯罪,如为筹集毒资的盗窃、抢劫、卖淫、诈骗等,一般不会涉及公共安全领域。而吸食合成毒品会引发荒诞而极端的精神失常、行为失控、暴力攻击、自杀自残等事件,比如毒驾肇事、跳楼死亡、劫持人质等。
“合成毒品的可怕之处,还在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周联盟说,如果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可以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但这个方法对冰毒等合成毒品吸毒者无效。两年前,省禁毒办会同卫生部门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全省因吸食合成毒品导致的精神病人已有1000余人。
严打,势在必行
1996年11月,杭州上城区的王某成为我省查获的首例吸食合成毒品者。从此,合成毒品这一新名词走进人们的视线。但谁也没想到,近年来它会成几何级数增长。合成毒品的吸食者,也从普通群众发展到老板、白领、文艺界明星等“精英阶层”,李代沫、宁财神、尹相杰等文艺界人士被警方查处,多数吸食的是合成毒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麻醉毒品而言的,因此又被称为“新型毒品”。它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常见的有冰毒、麻古、K粉、摇头丸等。
“合成毒品呈迅速蔓延之势,是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大原因,是人们对合成毒品缺乏足够认识。很多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等合成毒品不会上瘾,偶尔吸食也不会损害身体,这样的认知是非常危险的。”周联盟认为,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因而比传统毒品更易成瘾。同时,合成毒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所需技术、设备比较低端,制毒原料获取较为容易,价格也更低廉。以冰毒为例,其生产成本约为海洛因生产成本的1/6至1/5。
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10年前,我省吸食传统毒品者约占吸毒总人数的85%。近3年来,我省每年查获的吸毒人员中,吸食合成毒品的约占85%,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目前来看,合成毒品已经成为我省吸食毒品的主要种类。“事实上,吸食传统毒品的群体并没有明显减少,而是合成毒品蔓延太快。”省禁毒办有关负责人说。
禁毒,人人有责
目前来看,传统毒品的毒源仍然集中在境外,但合成毒品则不同。由于易制毒化学品涉及面广、使用领域多,在零售商店、学校实验室等场所也能接触到,客观上为生产毒品提供了便利。我省警方已在省内查获了不少制毒窝点。
有些人觉得,毒品离我们很远,其实并非如此。以前,合成毒品主要是在歌厅、KTV等娱乐场所内吸食。近年来,合成毒品的吸食场所逐渐发展到宾馆饭店、出租房、住宅等场地。我省多地还发现利用乡村农家乐、废弃房屋、车辆等伪装性更强的场所吸食毒品的行为。
周联盟介绍,针对日渐泛滥的合成毒品,我省禁毒部门和公安机关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打涉毒犯罪。同时,以“逢嫌必检”的理念查控吸毒人员,对发现的涉及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盗窃两抢、涉黄涉赌、严重暴力犯罪等7类重点对象,一律开展毒品尿样检测,最大限度地排查发现隐性吸毒人员。并对吸毒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严密落实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吸毒人员漏管失控、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
“禁毒是场人民战争,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周联盟呼吁,全社会和广大群众自觉行动,坚决遏制、抵制合成毒品的发展蔓延,积极举报涉毒违法犯罪。
(本报杭州6月2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