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杭州谈美术

艺术创作呼唤真情

  本报杭州6月23日讯

  记者 刘慧

  六月西湖,荷香四溢。今天,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的“夏日清和水墨盛宴——大家小品美术展”在杭州唐云艺术馆开幕。

  展厅里挂满南北画家近百幅最新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北方画家刘大为、杨晓阳、郭怡孮、谢志高、赵卫、何加林,还是南方画家吴山明、金鉴才、慰晓榕、马锋辉、孙永、林海钟等,人物、山水和花鸟小品,都把虚虚实实的远方,氤氲成了小品的水墨。

  “这些参展作品均为国画小品样式,却代表当今中国画小品创作的新探索。”在同时进行的“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欣赏”研讨会上,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直言,有着独特文化精神的中国画是开放的,它在发展的生活中不断实现着吸收、融汇与改变。

  “那您认为艺术家走基层活动,对创作有什么影响?”

  刘大为答道,艺术当紧随时代,时代也需要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来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站稳脚跟。这就要求美术创作者接地气,对时代精神和生活感受的理解,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极为重要。

  “深入生活才有许多新的感受和发现。1972年,我在包头日报社当美术编辑和记者时,就走访了工厂、农村、牧区、矿山,画了大量速写。”前几个月,刘大为多数时间都在西南地区采风写生。提起写生,刘大为显得很兴奋:“30年前,我到过浙江武义,深感浙江厚重的人文山水对美术家的滋养,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刘大为看来,进入新世纪,美术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新态势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但美术创作程序化、雷同化,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与时代创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刘大为坚信,一个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表现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的,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到边远山区、山寨、牧区、农村去挖掘创作素材。在亲身感受的同时,也是受教育的过程。

  “比如前些日子我去的四川冕宁县结尾寨,和很多新农村不一样,它在深山里,路还在修。可一进村寨就让人耳目一新,彝族老乡的住房墙上都是壁画。我想,大山里哪来这么多会画壁画的能手?”刘大为开始也疑惑,后来了解到,原来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画的。“黑瓦白墙加壁画,很新颖,充满艺术气息。”

  原本以为新农村只是盖新房住新屋,没想到惊喜接二连三。“这种付出,也是一种双赢。”刘大为特别欣赏艺术家的这种支教活动:他们在基层的采风学习当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情操,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方式也会促使艺术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更加投入真实的感情,更能体现生活当中真诚的面貌。

  为此,中国美协特别重视为艺术家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刘大为说,这些年举办的全国美展,推出的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少数民族题材系列展览,以及从未间断的写生、调研等活动,都旨在抓住这个伟大民族复兴的时代机遇,将中国美术推向新的高峰。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艺术创作呼唤真情 2015-06-24 3924522 2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