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他们是地道的临安“村里人”,
却也是摆弄小号、萨克斯风的“高手”——

青山湖边,传来音乐之声

  30多年前,还在临安青山公社电影队担任放映员的小伙子冯益民,大概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的生活将要同管乐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冯益民的第一印象里,那是一种华丽而神秘的乐器,外型多粗大、笨重,表面泛着金属的光泽,总能演绎出摄人心魄的曲调。这魔力,早在他一面播放美国电影《出水芙蓉》一面趁机观看时就领略过了。影片中,男主人公之一的乔治演奏小号的情景,从此盘旋在他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白驹过隙间,曾经青春勃发的“小冯”已然成为头发花白的“老冯”,在青山湖街道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一做就是20余年。2009年11月,他在街道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全由当地村民作为成员的“青山管乐团”,把一群不识五线谱的“村里人”,变成了一个个颇通音律的管乐手。今年年初,老冯还带领乐团全体成员,在临安剧院的舞台上与杭州爱乐乐团同台切磋,赢得了满堂喝彩和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

各路人生,合奏一支乐曲

  晚上7时许,临安城华灯初上。位于天柱街上的青山湖街道文化中心内,陆续传来一阵阵流畅的管乐声,时而低沉浑厚,如泣如诉,时而雄浑高昂,震颤人心。

  循声而入,只见一间可容纳近千人的空旷礼堂内,有30多人端坐于最前方的舞台正中。他们或手执长号、小号,或怀抱单簧管、萨克斯,但无一不正鼓起腮帮,全情吹奏,目光紧紧跟随着一根挥舞着的银白色细长指挥棒。站在一个简陋指挥台上“发号施令”的,正是今年刚满60岁的“团长”冯益民。

  “我们每周排练两次,每次先进行一小时基础训练,然后再练一小时新曲。”中场休息时,老冯这样说道。

  面前的一只黑色谱架上,摆放着一本由美国著名管乐指挥家布鲁斯·皮尔森编著的《乐队总谱及教师用书3》复印本。书的封面和内里纸张上,皆已出现了许多因不停翻动而产生的微小褶皱,其中的五线谱及C大调、G大调一类的英文符号上还留着他用红色铅笔标注过的痕迹。

  以冯益民为圆心,管乐团成员们次递排坐开来,形成一个“凹”字形的标准乐团布局。长笛声部的汪美芳、冯小娟,黑管声部的蒋静,长号声部的邵丽萍,小号声部的徐志明,还有吹中音萨克斯的徐素芬……台上的每一个面孔以及他们的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状况,他都了如指掌。

  2009年,当管乐团的筹备工作启动以后,是冯益民凭借多年的文化工作经历,到各个村庄请来了这些文艺积极分子,并带领他们一直坚持下来。如今,乐团已经能够演奏《国歌》、《爱我中华》、《玫瑰狂欢节序曲》等多首高难度的中外管乐名曲,并多次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进行表演。

  “准备,来吹《一朵可爱的玫瑰花》!”话音落下的瞬间,老冯手中的指挥棒再次扬起,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各声部屏气凝神,随即吹响了呜呜啊啊的合鸣,轻快、跳动的音符迅速向礼堂的四面八方流动开去。

仙乐飘飘,传递一种精神

  “学管乐是件小事情,但是你们的行动却可以影响三代人。”冯益民在管乐团成立大会上所说过的这句“名言”,许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冯益民所在的青山湖街道,是临安经济开发区的所在地。10多年前,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高额的拆迁赔偿款,物质生活十分富裕,精神家园却愈发荒芜。“那时候,我走过许多村庄,很多村一个月组织看一场电影就算是有文化生活了。”老冯说,组建管乐团的初衷,就是要为失地的农民找到新的心灵寄托。

  今年33岁的坎头村妇女委员俞丹是2012年加入管乐团的,为的是填补坎头村无人参与管乐团的空白。作为临安最早被整体拆迁的村庄,坎头有七成以上的村民失去了土地。“一些村民拿到钱以后就去赌博,输得连新房也造不起来,更别提去搞其他的文体活动了。”俞丹这样说道。

  在冯益民的安排下,俞丹学起了萨克斯管,同时也把这种全新的音乐形态带到了坎头村。在她的带动下,同村的孔临东、喻海静夫妇也主动加入了管乐团,分别担任打击乐声部的小鼓手和黑管声部乐手。去年,两人还获得了“杭州市文化示范户”的称号。

  徐素芬也说,由于自己经常在家里吹萨克斯风的缘故,11岁的儿子深受感染,向她表达了想要学习管乐的意愿。

  2015年1月5日晚上7时,临安剧院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也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35名“青山管乐团”成员和10名来自杭州爱乐乐团的专业乐手同台演出,共同演奏了多首中外世界名曲。“原以为农民吹管乐,无非是用在红白喜事上图个热闹,没想到他们能够吹得这么投入、这么专业,大大超出了我们原先的预想。”观众席上,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邓京山这样感慨道。

  此时的冯益民,站在众人的目光焦点处,神情坦然,指挥若定。这一刻,他已等了许久。

凡人生活,坚持一个信仰

  管乐,一种以管发声的乐器及其所奏的音乐,最早可追溯至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古典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管乐合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而在临安,冯益民率先将管乐作为文化产品送到了田间地头,成为普通村民能够在闲暇时间得以聆听和吹奏的乐曲。

  今年40岁的研口村人徐素芬,曾是地道的家庭妇女。白天在家中烧茶煮饭,相夫教子,晚上打牌、与人闲聊、跳跳广场舞,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0来年。后来,她在陪儿子练钢琴的过程中也想要学门乐器,听说街道在组建农民管乐团后马上毛遂自荐,现在已是萨克斯声部部长;

  43岁的青南村人徐志明,年轻时在部队做过文艺兵,转业后进入临安一家轧钢厂工作,终日与轰鸣的机器以及飞扬的粉尘打交道,几乎快要忘却那些军歌嘹亮、慷慨激昂的日子。直到2009年,他在冯益民的热情相邀下进入管乐团吹奏小号,现为小号声部部长;

  还有37岁的蒋杨村人邵丽萍,曾做过几年的乡村幼儿园教师。在冯益民的鼓励下,她吹起了长号,现在也是乐团的主力乐手之一;

  ……

  一位乐手牵连着一段人生往事,而冯益民就是那根把他们一一串联起来的主线。一开始,为了能让这些毫无乐理基础的村民尽快入门,他从杭州找来7名专业的管乐老师,把团员们按声部分为7组,每周定期练习,乐团的演奏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然而,有限的活动经费很快捉襟见肘,眼看快要没钱聘请老师,冯益民又硬着头皮开始自学管乐知识,从组建者变成参与者,承担起整个乐团的指挥和教导工作。

  “乐团指挥,就像人的大脑,”冯益民说,演奏一支乐曲时,每位乐手面前只需一张乐谱,听令行事即可,而指挥面前的曲谱则是厚厚一摞,是各个声部乐谱的合集。哪里是独奏,哪里是合奏,音量的大小强弱,感情的高低起伏,全要听凭他的指挥。不仅如此,乐谱中的音乐符号全用意大利文标明,他只能靠着翻查词典和求教他人,才能明白各自所对应的含义。

  老冯说,好在他当年参加过高考,并且通过了全国公共英语四级,好在他广交朋友,还学会了网上搜索,因此,这些技术上的难题已经被逐一攻克。而最难的是要把管乐作为一种信仰,风雨无阻、不计回报地这样默默坚守。5年多来,“青山管乐团”正是这样做的。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青山湖边,传来音乐之声 2015-06-23 浙江日报2015-06-2300013;3918672;浙江日报2015-06-2300011;浙江日报2015-06-2300015 2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