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江南忆·端午

且待端午浴芳兰

  梁国瑞

  烟雨江南,又近端阳,逐水而居的江南人家,开始村村包粽子、赛龙舟,家家剪艾叶、挂菖蒲,人人饮黄酒、佩香囊……“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北宋文学家苏轼笔下描述的节日场景,已经提前到来。

  承袭自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大多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端午自然也是如此。人们在这一天喝黄酒,或将黄酒洒在地上、蘸涂身上,在孩子额上写“王”字,以示驱毒怯病;有的则用艾条熏蒸室内,将艾叶插于门楣,把菖蒲制成花环、艾人,用以灭菌、消毒、驱瘴。

  这种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如今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主动选择。近年来,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山山水水,清理美化了一条条身边的河道,又在山边、水边、路边植树造绿,一步步重建起往昔的和美家园,一点点找回渚清沙白、兰芷芬芳的江南水乡。

  不仅如此,端午更是一个慎终追远、释放家国情怀的节日。众所周知,端午节的灵魂是屈原。千年以降,当我们将粽子投向江心、喊着号子划龙舟时,屈原“行吟泽畔”、“上下求索”的个体发愤、家国忧思的形象,就已然穿越千年时空,投映成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

  如今,我们全社会都在倡导核心价值观,重拾优良的传统文化,一些好的乡风家训,凝结成为社会的精神指引和行为准则。事实上,我们恰恰可以把端午过成一个充满文化味、蕴含价值感的节日。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采箬叶包粽子、自己动手做香囊,让孩子在节日的参与过程中,了解端午的来历、节气的讲究、屈原的故事;在这种节日里,让古老的乡风家训,成为孩童的节日记忆,无疑是最好的时候;在这个节日里,给手握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廉政教育、爱国教育,或许也同样没有违和感。

  明代诗人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一诗中说,“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在浙江,历经千年演化,端午习俗依然多彩纷呈,且看今天本报独家推出的《浙江端午民俗漫画地图(不完全版)》。


浙江日报 江南忆·端午 00007 且待端午浴芳兰 2015-06-18 3920931 2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