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个人存款竟神奇失踪—

诡秘的银行账户

  核心提示:

  在人们的观念中,把钱存进银行,理应是风险最低的理财方式。可近段时间,接连曝光的银行存款失踪事件,却屡屡挑战人们的“安全神经”。离奇消失的存款,不仅损害储户利益,更令一些银行声誉受损。银行的存款安全,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今天的银行,现代科技管理手段日新月异。按常理,风险控制能力极高,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也应该更有保障。可想不到的是,个别银行接连出现资金和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巨额资金在银行账户中神秘“消失”,引发了人们的信任危机。

蹊跷,巨额存款竟失踪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在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2014年2月,杭州的张先生查询账户时发现,自己存在杭州联合银行账户上的200余万元资金,竟只剩下几元钱。

  他随即向银行方面投诉,银行则向警方报案。杭州西湖区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立案侦查。没想到,这笔200万元存款只是冰山一角。根据银行反映近期资金流动异常以及提供的相关证据,警方调查发现,该案总涉案资金总额达9505万元,累计业务有50笔,涉及被盗储户42人。

  多名受害储户这样回忆:存钱时曾遇中介推销产品,对方称如果去指定地方存款,可获得13%的年利率。受高息诱惑,不少储户来到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存钱。当时,储户们得到一张银行单据,以及一部分提前支付的利息。对方还要求储户签订账户不开通短信提醒业务、不开通网银权限、一年内存款不挪作他用、不查询、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朋友提及等“六不”承诺书。

  储户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存入的钱,其实当时便转入另一个神秘的账户内。警方查明,以邱某为首的一伙人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打着高利息的幌子骗取存款,并于去年3月13日抓获嫌疑人邱某等7人。今年1月,在逃嫌疑人相继落网。

  上月,8名被告人被检察机关以涉嫌诈骗罪依法提起公诉。这8人中,邱爱玉是浙江帅邦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13年底至2014年初,邱爱玉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负责人祝超菊。2014年1月2日至27日,邱爱玉伙同祝超菊等人,经事先预谋,以高息诱骗储户。银行“内鬼”祝超菊先是协助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并负责伪造盖有银行公章的保证书,宣称可提供事先一次性给予13%利息的“贴息存款”。当储户来到指定窗口存款时,祝超菊趁储户不备,打开转账界面要求多次输入密码,将存款转入其同伙账户分赃。

  通过上述手段,邱爱玉等人先后诱骗42名资金提供人,将共计9505万元资金存入指定的银行。邱爱玉等人获得上述款项后,将事先许诺的高额利息转账至资金方账户,同时将剩余的款项按事先商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祝超菊获取每笔资金3%的好处费,邱爱玉等人将骗取的资金用于归还个人债务等。

  邱爱玉等人在案发前退还给资金提供人本金约2757万余元。至案发,共计有5797.1万余元未能归还,剩余缺口部分将由杭州联合银行先行垫付。

  此外,本案中还有几名被告人,勾结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江山支行南门分理处工作人员,将3名资金提供人存入中国工商银行账户内的共计700万元资金,转入他们控制的账户内,用于还债。

  杭州市检察院认为,邱爱玉、祝超菊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这些行为均触犯了刑法,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震惊,祸起萧墙有内鬼

  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4.3亿户家庭中,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截至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今年6月,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约30亿元潜逃;今年5月,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前员工非法吸储,100多名储户逾亿元巨额存款“失踪”;2014年10月,上市酒企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曾被公众认为十分安全的银行存款,却在多地频频出现“失踪”。

  这些被称作“离奇失踪”的巨额存款,其背后是不法分子或以高利、贴息诱骗储户上当;或设置理财陷阱,“忽悠”储户,存款变“保单”,甚至变“飞单”;或借代客理财名义,诱骗储户网银U盾和密码……

  几乎每起存款失踪案的背后,都闪现银行“内鬼”的身影。今年2月4日,银监会发布评论文章揭秘《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文章指出,目前银行存款不存在丢失、失踪状态,提醒储户不要贪图高利息,以防被骗,并总结出三种诈骗形式,分别为社会人员诈骗、银行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诈骗和银行员工骗取客户存款。

  社会人员诈骗,往往是合谋伪造银行印章,编造假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公司上门开户,获取公司有关开户所需资料和印模,然后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资料,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鉴将存款全部转出银行。银行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诈骗,其常见的骗人诱饵是“存款利息高”。最严重的就是银行员工骗取客户存款,如诱骗储户多次输入密码,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将存款转出。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即对银行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没有银行‘内鬼’,案件发生不了;储户不轻信,案件也发生不了”。

追问,安全防线如何筑

  提起存款失踪事件,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词——“贴息存款” 。

  顾名思义,“贴息存款”是指在正常利率之外,贴上更高的利息来招揽储户。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的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种灰色行为的存在,让许多“内鬼”有了运作的空间,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因而放松警惕。

  金融专家表示,当务之急是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完善制度以保护储户利益不受侵犯。银行要对储户“存款”失踪进行调查,不管是因为银行管理或信息系统漏洞,还是犯罪分子和银行个别工作人员相互勾结,造成对“存款”资金的诈骗,都要依法依规处理。作为金融机构,有义务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经营中,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针对存款人的犯罪行为,保护储户存款安全。而对银行职员或前职员利用“身份”欺诈或拉私活,以“高息”诱惑或“飞单”等形式骗取“存款”,银行对员工和场所监管不力,将负连带责任。

  制度的篱笆,正慢慢扎紧。针对存款频频“蒸发”事件,6月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分别从制度顶层设计、重点环节防控、客户服务管理、危机处置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严守业务管理、风险合规及审计监督“三道防线”,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落实主体责任;重点领域严密设防,更加强调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加大问责力度,确保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处置的程序公平、方式合理、结果公正等。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除银行加强“堵漏”外,储户也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别轻易被“高息”诱惑。专家提醒,对高于法定利率的定期存款不要轻信,超高投资收益更要多留个心眼。

  ■ 专家观点

  浙江锦丰律师事务所主任樊德珍:储户存在银行的钱不翼而飞,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储户自己经不起诱惑,轻信犯罪嫌疑人的高利息回报,到他们指定的银行点存款,却不知已经落入犯罪嫌疑人的圈套。不能一味认为只要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就要对自己的存款负责,储户只有抵制诱惑按银行正规程序办理业务,才能使得犯罪嫌疑人无缝可钻。当然银行也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检查个别案例中是否存在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方便,如果存在,银行应当为储户的损失买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诡秘的银行账户 2015-06-18 浙江日报2015-06-1800012;3916982;浙江日报2015-06-1800016;浙江日报2015-06-1800014;浙江日报2015-06-1800020;浙江日报2015-06-1800023;浙江日报2015-06-1800025 2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