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浙江理工大学利用新媒体服务教学

“弹幕”课堂活起来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柴田

  本报讯 什么是“弹幕”?在网络视频上从右至左飘过的QQ表情、神吐槽、犀利点评就是,这是时下年轻人流行的语言狂欢。但如果有一天,“弹幕”也出现在了大学思政课的多媒体课件上,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在思政课件上放“弹幕”,是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艳娟的创意。

  大大的阶梯教室,学生来自好几个学院。此时,多媒体幕布亮起来,王艳娟制作的课件封面跳入眼帘——上面有个大大的二维码。“大家请拿出手机关注这个微信号,然后按上面的指示发送‘弹幕’,就可以把想交流的话发在大屏幕上了。”

  没过几秒,PPT上就掠过了一行字——“弹幕,我好紧张”,后面还跟了个“笑脸”,坐在底下的学生立即有了反应,有的学生用“弹幕”开始评点,有的用“弹幕”向老师提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王艳娟负责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天正好讲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准备了电影《建党大业》中的片段。当她讲到胡适和学生就白话文和文言文哪个更简洁进行辩论时,一行“弹幕”掠过:“有冲突才有进步,简洁不一定好。”王艳娟提醒说:“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看,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由破到立、返本开新的历程。”

  “弹幕”上马上出现“老师有道理”、“讲得好”等评语……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提倡“无手机课堂”,为了营造“无手机课堂”,屏蔽教室里的信号的高校也不少,但在王艳娟看来,光用屏蔽是不行的,还不如想想怎么利用手机为课堂服务。

  有一天她打开电脑看视频,无意中点开了“弹幕”开关,脑中一下子涌出一个想法——让学生用手机发“弹幕”来表达上课时的所思所想,不是很好吗?

  王艳娟说:“弹幕是可以控制的,12条弹道只开放4条,显示课件内容,自动屏蔽掉不健康的内容。”

  把“弹幕”引入思政课后,课堂比以往活泼了,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如何保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而不是被那些与课堂无关的“弹幕”弄得哄堂大笑?

  “长时间坐在课堂上,学生也会疲劳,偶尔出现一两条幽默的评论活跃一下气氛,无伤大雅。”每次上课王艳娟都做足准备:课堂上,她总会抓住那些有讨论价值的“弹幕”评论说上一二,让“弹幕”成为跟踪学生思想的媒介。在她看来,“弹幕”进课堂是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但这不是一种无序,而是老师要告别自说自话,随时接收学生的信息并及时予以引导。

  王艳娟在思政课上的创新还不止“弹幕”,她举办演讲比赛,安排学生当评委,还有现场答辩;新学期第一节公选课上,她会向学生展示这一个学期有哪些教学备选专题,课要怎么上、上什么专题最终由同学们投票决定。在浙江理工大学,王艳娟的思政课被列入了多种版本的“选课宝典”,成了校际选修课。

  “起初就是觉得‘弹幕’很新奇,后来喜欢上了王老师的亲切。”文化传播学院的沈月同学说,王老师的思政课没有枯燥的说教,感觉讲台上站着的就是个“大朋友”。

  王艳娟说,每当课堂上“弹幕”频繁时,就说明这些教学设计切中了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了学生的延伸思考。“一节课能有一两个亮点让学生有感触,我就比较欣慰了。”

  ■ 教师感言

  思政课要注重对学生历史观、价值观的引导,要贴近大学生心理、生活和喜好,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形成教学体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后,“弹幕”中的闲话少了,课文讨论多了,同学们回归课堂内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老师交流学习,这也正是“弹幕”课堂的初衷。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借助“弹幕”、“点名”、“抽奖”等网络软件,建设手机课堂,进行信息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学生能学到知识,并思考得更深。

  ——王艳娟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弹幕”课堂活起来 2015-06-17 3903714 2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