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夏帮定:乐此不疲养蚂蟥

去年底售价干货800元/公斤、活体140元/公斤

  记者 谢国平

  通讯员 史峰 魏和平

  见过养鸡养鸭养鱼,见过养水蛭吗?估计这个学名你比较陌生,对了,它就是蚂蟥,号称“吸血虫”,记者小时候可没少让它叮过,惟恐避之不及。可在舟山定海就有这么一位农民,专门养起水蛭,而且乐此不疲。

  沿着窄窄的田埂,记者走进夏帮定位于岑港街道烟墩社区的水蛭养殖场。养殖场位于一大片水田的中央,占地10余亩,场内搭有许多池子,上面盖有黑色的遮阳薄膜。

  见到夏帮定时,他正忙着把淤泥一沓沓整齐地码放在水池中:“这些泥经杀毒,然后放到池里来孵化蚂蟥幼苗。去年我在两只塘中放养蚂蟥幼苗,收入10多万元,今年在另外13只塘也放养了蚂蟥幼苗。”为这个养殖场,夏帮定不仅放弃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开始几年,还投入近百万元资金。

  事情得从2011年说起。40岁出头的夏帮定开着自己的工程车,由于刻苦肯干,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那年女儿也考上大学,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一次偶然走访改变了夏帮定的生活。

  “那时候,有一同村人的亲戚在上海养殖水蛭,据说效益不错。”养蚂蟥也能赚钱?抱着些许好奇心,夏帮定和这位同乡来到上海的一处水蛭养殖场。只见不大的地方养殖着成千上万条蚂蟥,这可是一条条农村里常见的“吸血虫”!夏帮定不禁打了个冷颤。

  然而,丰厚的回报让夏帮定动了心。“蚂蟥能药用,市场经济价值较高,亩产效益最起码在1万元以上,而且看起来养殖也没什么大讲究。”夏帮定说,一回到家,他就下决心改行养蚂蟥。说干就干,夏帮定承包来土地,搭起大棚,挖池清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蚂蟥养殖中。

  还没过创业的兴奋劲,残酷的现实犹如一记闷棍,狠狠地把夏帮定敲懵了。“水蛭一年养一茬,5月底6月初开始放苗。养到中期时,蚂蟥接连死亡,却找不到原因。看着那些死去的蚂蟥,真的是急出眼泪啊!”他说。

  原本以为第一年缺乏养殖经验,想着来年能翻本,但这翻本的日子,一等就等3年,养殖水蛭不仅赔光夏帮定所有积蓄,就连亲戚朋友的钱也都借了个遍。

  “自己蛮干不行,得请专家。”通过农林部门介绍,夏帮定找到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养殖专家李才根老师。

  年近八旬的李老先生来到田头仔细察看后,建议在尚未完全掌握这种宽体金线蛭的习性之前,先试着小规模在家庭室内用泡沫箱养蚂蟥;室外养殖塘内,可以放养一批技术较为成熟的台湾泥鳅,先稳扎稳打,积累水产养殖经验。“因蚂蟥适合在15℃至25℃的条件下生长,在室内用泡沫箱养,便于控制温度。”

  李才根帮夏帮定制订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养殖经营模式:看到养殖塘用的是附近的河水,且周围都是农田,经常洒农药,李才根就建议其种植莲藕,净化水质。净化后的水,用虹吸管输送到边上蚂蟥养殖塘。水蛭怕晒,李才根叫其盖上黑色的遮阳薄膜,并用荷叶遮盖。原先孵化蛭苗的都是未经任何处理的河塘淤泥,李才根就要求用漂白粉消毒24小时,把泥中对水蛭有害的各类菌虫杀死。

  “原先蚂蟥成活率连10%都不到,现在达到近40%。蚂蟥的个头大了,生长周期也短了,总算赚到钞票了。”夏帮定乐开了花。去年年底,夏帮定的蚂蟥与泥鳅养殖均获成功,市场上的水蛭收购价走高,活体卖140元一公斤,干货卖800元一公斤。8万尾台湾泥鳅在市场上也很畅销,春节前最高卖到60元一公斤。

  夏帮定还告诉记者,与李才根老师商量后,今年,他决定把其余13个池子都养上蚂蟥:“还准备和社区商量一下,把边上那块地承包下来,扩大规模。”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地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夏帮定:乐此不疲养蚂蟥 2015-06-15 浙江日报2015-06-1500014 2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