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诚信之花绚丽绽放

  关键词:承诺

诚信之花绚丽绽放

  上周,有人在杭州和北京分别做了同一个信用试验——开设一家“无人超市”。

  超市里只有商品,没有营业员。顾客买完东西后自助结账,是不是付钱以及付多少钱完全由顾客自己决定。就算有人拿了东西没付钱走人,也不会有工作人员阻拦。

  在杭州的试验中,有18%的应收款项没有收到,而在北京,有3名女性没有付钱就拿走了昂贵的货物。

  毫无意外,这些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人,受到舆论的口诛笔伐。人们对于“无人超市”营业首日的结果,也留下了一个刻板化印象:在防盗门、保险柜都唯恐不够牢固的现状下开设“无人超市”,这不是开玩笑吗?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有其两面,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的是,杭州“无人超市”的最终付款率达到82%。不能否认,大多数人对于诚信还是充满渴望。

  “无人超市”开业当天,新浪网发起的一项有11049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87.7%网友表示会如实结账,71.9%网友表示鄙视少付款或者不付款的现象——这个结果,不正是公众渴望诚信的外在表现么?

  我们生活的当下,绝不缺乏对诚意与信任等美好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跨越时间。

  前不久,绍兴文理学院2013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朱红娜回到母校,拿出800元,履行自己两年前许下的承诺,在毕业两年后向母校捐献爱心款。她说,自己也曾是一名贫困学生,多次拿过爱心奖学金,现在有能力帮助别人了,理应回校反哺。

  这一承诺,最早开始于18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是1997年毕业季的一个晚上,在“绿叶对根的情意”毕业晚会上,20多位绍兴文理学院毕业生联名向全校毕业班同学倡议: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承诺在毕业后的3到5年内,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资助给母校特困生。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爱心承诺”成为该校每年毕业生离校前的传统活动。

  许诺容易践诺难。难能可贵的是,毕业前承诺了,天各一方后却还有那么多人回到起点履诺。

  从第一年毕业生践诺的11人,到如今践诺近3000人,传承了18年的“爱心承诺”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发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与担当。截至目前,共有2.2万名毕业生作出承诺,承诺款600多万元,近3000名毕业生来校践诺,践诺款达200余万元。

  10多天前,温州环卫工人汪培菊4岁的儿子不慎被开水严重烫伤。面对巨额医疗费用,走投无路的母亲通过微信和网络求助。随后仅3天,热心网友和温州市民就为孩子筹集了72万多元善款。

  后来,又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妈妈在微信群里筹集了两万多元善款,准备将这笔钱交给汪培菊,但是汪培菊拒绝了这笔捐款,并让对方转捐给重症监护室另一位烧伤的小女孩。汪培菊说:“孩子的治疗费已经足够,我们现在暂时停止了捐款,希望他们捐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

  “我不透支良心。”汪妈妈说,等到孩子康复之后,她会把剩余的善款捐给慈善机构,留给其他更有需要的人。

  传递正能量,同样需要刚性的维护和保障。如果诸如失信、违约等较严重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或惩罚力度偏小,无论有多少道德倡导和舆论呼吁,一些美好的社会风尚就很难形成。

  愿这个世界温暖善良,人心纯净明亮。更期待诚信如同这个六月的雨季,蓬勃生长。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诚信之花绚丽绽放 2015-06-15 浙江日报2015-06-1500010;3916382 2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