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一座城市的“气韵”

  去过无数座城市,总为衢州独特的山水形胜和绵长的人文情愫所牵引。

  江南三月的乍暖还寒时节,我再一次走进三衢大地,在春风微醺和细雨朦胧中寻觅和叩问着这古老大地上历史和现实的回响。

  拾阶而上,登临复建后的衢州古城小西门城楼,眺望衢江,感怀系之,这条古城人民的母亲河,在城的西部自南而北汩汩流淌,穿嶂越岭,曲折向东,最终汇入钱塘江,奔向东海,她以甜蜜的乳汁滋养着这一方沃土的芸芸众生,并与东北面的九华山和东南面的烂柯山以合抱之势轻轻地呵护着这城池的一草一木,使得千百年来古城虽屡遭兵燹,间有灾年,却始终安然无恙。这不得不归功于古城因势妙筑的营造之法,衢州古城座东向西,它不是一味地拘泥于我国传统堪舆学说“北面山南面河、左青龙右白虎”的固定法则,方位的变迁,反而于不经意中铸就了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情和天然屏障,所以古人有“吴越地卑,而此处高厚”这一说,从地形来看,衢州古城蟠结于全省之高地,握东南锁钥,捍浙西大门,近则锋镝所向可直趋闽赣湘粤,退则一丸塞关足可保两浙安宁,天造地设所赋,使衢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新的时代,则铸就了古城通关大邑的地位。

  往事悠悠,前路朗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站在烂柯山顶天生石梁下平缓的坡地,凝视着眼前巨大的围棋棋盘,几颗相互纠缠的白子黑子似乎在向我默默地诉说这里的前世今生。曾不止一次地熟读过魏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尽烂,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对于这则言之凿凿的“仙人传”,我始终在解读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平心而论,较之其他名山大川,烂柯山并无高耸险绝之处,然则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反而更显出它的平易近人,百姓情怀。魏晋南北朝是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百姓对安宁祥和的田园生活向往,不时出现在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实践和文学著述中,魏晋玄学、陶弘景的山水诗文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已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情怀挥写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这则平民和仙人的故事发生在远离尘世纷扰的衢州古城自然是名至实归,衢州古名“信安郡”既信且安无疑是最好的佐证。

  相比与烂柯山的“仙”名,位于衢州古城东北面的九华山“佛”声在外,因了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形状与规模相近的缘由,衢州九华山当年香火鼎盛,四方信徒络绎不绝。“九华高千丈,手可摸蓝天;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足见善众的一片虔诚之心,听过路的老人说,山上旧时有红英寺、梧桐寺、三王殿等寺庙,晨钟暮鼓,响彻云外,引来万壑共鸣。而今斗换星移,沧海桑田,虽然令人不胜唏嘘,但这里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依然故我,与互成犄角之势的烂柯山,连同脚下这座迁想妙得的衢州古城,俯视衢江,宛如一幅“健牛饮水”的天然画图。

  这片神奇的土地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唐宋以来,科名鼎盛。这一切终于在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大放异彩,那年,曾随驾南下的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谕准在衢州再建孔氏南宗家庙,自此,东南阙里,儒风浩荡;仁义忠信,泽被后世;程主理学、阳明心学,发扬光大,先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杰出人物,一代名相赵抃为政清廉,世人表率;抗金名将徐徽言精忠报国,忠贯日月;古琴大家毛敏仲傲啸山林,琴坛圭臬……踅步于家庙门前,想像着家庙和曲阜孔庙一样座北朝南、以化行天下的寓意,我忽然理解了当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在定都临安三年后才谕准建孔子家庙,并把它安置在衢州?往好处说,这是因为宋高宗最初还有“王师北上中原日”的雄心壮志,退一步讲,即使没这种意向,帝王“偏安一隅”的想法也不能马上付诸实施,否则会遭臣民唾骂,而家庙建在衢州我更以为是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所致,而非一时兴起之故。微风习习,思绪蹁跹,恭行于庙门、大成门、大成殿和思鲁阁前,徜徉于家庙后花园,聆听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子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循循善诱的讲谈,手捧着家庙赠送的《论语》线装本,深切感受到了人文力量的召唤,这位富于传奇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初作别生活工作了数十年的故土,南下衢州,执掌孔氏南宗家庙,开始了他人生另一段绚烂而又不平凡的旅程。而此后每年祭孔大典上中小学生诵读《论语》的琅琅书声和衢州连续十年建设学习型城市,开展“全民读书周”、“人文大讲堂”、“全民学习日”等活动,更让我们看到了衢州人民传承精神血脉、夯实道德根基的行动和实践所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漫步大街小巷,从一点一滴中,我感受到了礼敬文化传统,激发心中“最美”的陶冶,正是由于衢州市委、市政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传统道德风尚,促成人人明礼、向善、向美、向上的氛围,衢州才会出现“最美爷爷”占祖亿,“最美护士”林小娟,“最美警察”傅晓钟、张明,“最美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等一系列“最美人物”。

  “最美教师”所在学校校长马建红的现身说法让我感佩不已: 2011年11月10日,江西来衢州打工的姚慧芬和女儿翁进城、儿子翁明冲在衢州市衢江区清莲里的家中遭遇煤气中毒。两名孩子就读学校——衢江区第四小学的三位老师姜文、陈霞、江忠红发现姐弟俩上午都没来上课这一细节后,责任心驱使她们立刻打电话联系并四处寻访。几经波折后,终于在学生家中找到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并及时护送去医院抢救,生命之花再次灿烂绽放。

  虽然时过数年,谈起自己的“最美”事迹,陈霞老师依然谦逊地说:“这其实只是一个偶然。教师是个平凡的职业,我只是这平凡职业中最平凡的一员,相信很多老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都会这么做,甚至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多么美好、质朴的语言,这正如马建红校长所说的“不抛弃,不嫌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已悄然渗透到每个老师的内心深处。

  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气韵”,用最美的花海铺就。千百年来,由内而外,烨烨生辉。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一座城市的“气韵” 2015-06-12 3883053 2 2015年06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