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而立”再启航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而立”再启航

  周骏 余清 金旭孟 撰文

  最近,浙江省商务厅公布最新的《2014年度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报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综合考评指数第一。在四个分类指标中,经济规模独占鳌头,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和增量增速均名列前茅。

  这意味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与速度齐头并进,综合实力开始领跑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

  昔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是一个小县城里不起眼的片区。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在北仑小港区域3.9平方公里地块上创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而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再是曾经3.9平方公里的“小打小闹”,而是一步步扩容到29.6平方公里,再到如今打破区块界线,管理体制辐射北仑区全域,形成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对外贸易便利化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龙头”。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今天的成绩,绝非偶然。这片土地上敢于追求、勇于创新的改革“基因”激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以更大视野更高视角谋划发展,并以开天辟地之势乘风破浪,继续创造辉煌的未来。

依港而兴,谋划开放大格局

  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长地图”上,很快就找到了它的诞生地:小浃江畔、港口旁一块只有3.9平方公里的土地。

  地块虽小,可灵气逼人,毗邻大江大港,是它与生俱来的优势。

  在宏阔的历史视野里,这儿是宁波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宁波经济的“发动机”,“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的雄姿,以及活力四射、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区块。这里有世界著名的大型深水良港,也是中国最大的矿港和大型的集装箱、石化港口。

  优势化为成长的充足“养分”。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港口,引进了一大批临港重大项目、临港产业,总产值五年翻一番,其中石化产业已接近千亿级,钢铁、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正向500亿级迈进,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浙江省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长三角南翼的经济强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大而强,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经济质量提出的指标。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目前,开发区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已达10家、超10亿元企业达40家、超亿元企业达到230家,龙头企业产值占到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在这些大企业的支撑下,北仑区财政总收入继2010年突破100亿元后,2014年达到347.6亿元,稳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位。

  沿海开发区,意味着开放,意味着创新。“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的精髓从一开始就紧紧跟随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脚步。

  “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块土地。

  如今,梅山产业集聚区正迎来“大开发、大发展”的风潮,近期正在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自贸区政策举措,加快融入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努力打造“千亿级国际贸易岛”、“千亿级财富管理岛”和“国际化蓝海休闲岛”。

  峙南区块也以国际化、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瞄准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生态环保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入开展项目谋划和招商。

  与此同时,宁波开发区也将搭建与中东欧国家重点城市、工业园区之间的交流通道,构筑便捷、高效的经贸网络,实现全方位联动发展。开发区将在产业合作、金融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区域交流提供更多空间。

体制创新,营造发展新优势

  三十年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是小浃江畔一块不起眼的土地。作为全国沿海城市首批14家开发区之一,宁波开发区和全国同行一起,肩负率先改革,为发展开路的重大历史使命。

  先行先试区,创新是灵魂。

  开发区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1988年,创新性引入中国五矿、中国机械两大央企,成立宁波联合总公司,通过市场化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企业。这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个不小的创新,被誉为开发开放的“宁波模式”。

  1992年,“南巡讲话”一路春风,宁波应声相和。当年10月,经申报,国务院批准将原宁波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至此,开发区迈上了全新的历程。

  更大的决心和创新的勇气成就了开发区惊人的创举。

  2002年11月,经宁波市委批准,宁波开发区与北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新的管理体制。这一步,不但让开发区开疆扩土,实际管辖面积扩大到北仑区全域,而且是开发区打破“区域概念”,走向产城融合的重要一着。“以前出去招商,都说开发区政策如何好,优惠如何多,今后要讲这座城市多么美,人有多么好。”

  融合10多年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14年,宁波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3.8亿元,财政总收入近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86.3亿美元,其中出口10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

  大体制的创新是开发区宏大的构架,而内部细致入微的革新,积极创新引资方式,破解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让整个开发区形成了宽松、务实的创业氛围。

  整合招商力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宁波开发区设有专职招商部门,招商人员超过100名,还在美国、日本、上海、杭州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多个招商办事处,形成了各有侧重、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大招商”格局。开发区人瞄准产业前沿,实施专业化精准型招商引资,区域的招商方式已由外行招商、全员招商转变为行业专家招商。

  同时,开发区还建立完善了覆盖项目“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高效服务体系。对每个落户项目都明确落实联系的领导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实行项目服务责任专人专管,对项目引进、报批、开工、投产到经营实行全程跟踪“一站式”服务,为投资商提供项目审批时的全过程代理、项目建设中的全方位跟踪、项目经营时的经常性服务。

  此外,开发区还探索实施模拟审批、交叉审批、并联审批等模式,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目前,全区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削减到270项,其中,265个事项实行集中办理,集中率达98.2%;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间仅为2个工作日。

  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已产生吸引外商投资的“虹吸效应”。截止到目前,已吸引2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总投资达到35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46家。

产城融合,共享开发新成果

  从北仑高速出口右转到泰山路上,一路前行,原本广阔的农田已经被造型各异、姿态优美的建筑所填充。醒目的贝壳建筑是北仑体艺中心,作为中国女排的主场已经承办过众多大奖赛和总决赛,乒乓球等9支国家队训练基地相继落户。由浙医一院托管的北仑区人民医院以及地校合作的图书馆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相继投用,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区域地标性建筑。核心商务区内配套酒店、两个大型商业广场、三大绿化公园带和六大商务楼建成使用,现代都市形象初步展现,中心城区现代都市格局基本形成……

  从工业区到产业城,这是宁波经济开发区的又一创举。

  当很多人的观念还把宁波开发区停留在一个港口的时候,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新区人又开始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变。

  “开发区”打破长期以来将开发区仅作为工业区开发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新型开发区发展道路,利用与行政区较早整合统筹的体制优势,实施产城融合,使更多人享受开发开放的成果。

  产城融合,开发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近年来,开发区相继投入3个30亿元实施生态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在空气质量、内河水质改善、绿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并集中力量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各项工作。

  据统计,目前已建成工业固废处置中心1个,生活垃圾处理中心2个,污水处理厂3个,日固废处置能力3.8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23万吨,日再生水生产能力10万吨。累计建成污水管网总长390多公里,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在80%以上,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列入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如今走进开发区,不但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也看不到飞舞的烟尘,而是整洁有序、满眼苍翠。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而在一幢幢高楼之间,遍地是绿树红花。大手笔的滨海新城建设,给了开发区一个更加美好的梦:走出家门,就能看见碧海蓝天、阳光沙滩,既有江南水乡的浪漫,又有海边港湾的风情。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在发挥改革探路者的作用、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总要求下,三十而立的宁波开发区将再次启航。

  宁波开发区因港而兴,港口是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开放是最大优势。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服务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宁波开发区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通过改革再创开发开放和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努力实现港口、产业、城市和人的融合发展。

  文字和图片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2015-06-11 浙江日报2015-06-1100008;浙江日报2015-06-1100010;浙江日报2015-06-1100013;浙江日报2015-06-1100009;浙江日报2015-06-1100015;浙江日报2015-06-1100018;浙江日报2015-06-1100019 2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