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政治纵深

小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党员身影

  小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党员身影

余杭小古城村——

 和谐,

最好的环境

  初夏时节,走进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迎面而来的是绿树成荫、满眼翠绿的坡地、村庄,还有随微风飘至的淡淡茶香,以及三三两两荡漾着欣喜、幸福笑意的村民。

  在余杭,小古城村早就出了名,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等称号。10多年来,在村党委带领下,总长60多公里的村道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变化并非从天而降,却依然让村民感到惊喜。

  时光倒退到2003年。当时的小古城村由钱家滩、俞家堰、吴山三村合并,这3个村是之前所属乡镇中条件最差的。人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钱家滩,钱家滩,荒滩无钱吃粮借。

  当时的村两委对小古城村何去何从展开了民主大讨论。论经济、要收入,工业来得快;论长远、要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可到底要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发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前提下,村党委和村委会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小古城村走上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端。

  通过咨询专家,结合本村实际,小古城村提出了“生态靓村、园区富村、品牌名村、依法治村”的发展思路。村里出台了生态规划和公约,并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封山育林、建立生态发展基金、房前屋后大树上牌保护、禁养禁捕等一系列生态举措出台……

  规划虽然周到、前景虽然美好,可生态发展之路与村民的眼前利益难免不发生矛盾。如何使这条路走得更顺畅?村党委认识到,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为此,在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村党委开展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形成“村民提、代表议、会议定、干部做”的村务运行机制,促进全村和谐稳定。

  正是对环境和民意的精心呵护,让鸟巢终于迎来了金凤凰,2009年,杭州金巴登实业有限公司投资60亿元的“休闲之窗”项目落户小古城村。“我们农民种地也拿工资了!”村民唐香菊开心地说。目前全村1.3万余亩土地已流转,全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就地安置,村民每年拿租金,有的还在公司打工赚钱。

  唐香菊现在是公司的现场管理员,每天负责安排村民种地、计工、发放工资,她家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也有两万多元。唐香菊说:“每做一工,女劳力50元,男劳力60元,村民们额外增加了一笔收入。”

  如今,小古城村名声在外。村民朱德强在外读书的女儿朱家宁,经常带同学来村里玩,游玩村里的景点,或者到邻近的双溪乐园吃顿烧烤。“女儿老是对我说,住在村里比住城里舒服多了。我们作为小古城的村民,可自豪呢!”朱德强说。

乐清松垟村——

党员,最美的风景

  早上8时,乐清市雁荡镇松垟村村民中心里,文化长廊、文化礼堂等挨个打开大门。不一会儿,健身的妇女、彩排的孩子陆续到来。村民中心外的公共场地上,村民看见村干部在打扫卫生,主动帮手清理。小村的一天,在朝气与和睦中醒来。

  眼前这番景象,叫人很难想像,这里多年前曾是“后进村”,村两委闹不团结,村民爱打架小有“名气”。村里环境脏乱差,虽得景区地利,集体经济却囊中羞涩。

  变化,从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开始。以“为村为民办实事”为己任,村支书李远乐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查找、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不便”,头一个要解决的是文化生活没场地的问题。

  村里有个十多年没演过戏的祠堂。李远乐和大家商量,想把祠堂改建成文化礼堂。但缺资金、传统观念牢固、少人手都是不小的难题。怎么办?没钱,他带头捐;说不通,他上门讲理;人手不够,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帮着施工。

  经过17个月努力,文化礼堂落成,乐清市首家村民中心也随之建立。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远教广场一应俱全。“这些场所不但方便了村民,还成了‘红色阵地’。不仅村容变了,村集体增收了,大家对村两委认可度也高了,村风也跟着改了。”见证了松垟村从“后进”变先进的老党员连桂雪感慨,“松垟的改变,多亏有个好支书。头带得好,村里一切才能跟着好。”

  让松垟村村民啧啧称道的是,村两委干部从不拿误工补贴,不参与村工程项目,虽然村经济收入有限,但是所有村民的新农合医疗保险、闭路电视、学生接送、农田翻土灌溉、卫生打扫经费,都由村集体支出。而且,全村还开展“红色细胞”工程,发动党员干部联系帮助群众,仅李远乐一人就联系村民29户,每月至少走门串户一次,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变化,让村民喜在眉梢:这个一度“后进”的村子摘了帽,成为先进示范的典型。随着村民中心的动工建设,一些原本抱着抵触、观望情绪的村民,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给参加劳动的村干部送来茶水,搬来自家的凳子供他们小坐休息,有人做了糕点送到现场慰问。一位老村民甚至给镇村干部发来300字的短信,表达慰问和感谢:“请注意身体,工作不要太劳累……”

  一个个朴实的文字背后,展现的是松垟村干群一心的风景。现在,这个团结如一家人的村庄,依靠雁荡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正转变思路,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彻底扭转落后局面,还提升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小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慈溪徐福村——

红色,最亮的元素

  位于慈溪市达蓬山麓的徐福村,顾名思义,因秦代名士徐福得名。相传2000多年,徐福正是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

  漫步徐福村,只见别墅成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假使当年有此景,纵然徐福不起航。

  此话不假。登高远眺,占地1平方公里左右的村庄,东面是1240亩的农业区,阡陌纵横,绿意盎然。休闲农庄里,人们可以品瓜果、观荷塘,尝农家菜。生活区由东向西,依次是别墅区、复式排屋区和高层公寓住宅区。鲜花绿树与错落有致的农居互相掩映,几条从山上径流而下的小溪水声潺潺,令人仿佛置身桃花源,静谧安宁。村里所有的企业,都被集中搬迁至国道线以北。

  村民的幸福生活,让许多城里人也艳羡不已。不过仅仅十几年前,徐福村却还是另一番模样:周边处处是冒烟的企业,机声隆隆的作坊。

  好在这个阶段很快过去。“我们村能有现在的面貌,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分不开!”14年前,以黄金德为首的新一届村干部班子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搞了一个好规划。好规划怎么来?村党总支坚持“融进去”走访,“请进来”探讨,推行“让群众参加,请群众表态,向群众公开,使群众放心”的民主管理工作模式,主动吸纳村民智慧建设新农村。

  告别生活区与工业区的“混居”,是村庄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时,徐福村共有大大小小的橡胶、塑料、五金等企业几十家。“村庄是大家的,企业是个人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会算大账。”经过商量,村党总支在村外专门规划了100亩个私工业小区,建起标准厂房,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企业入驻。黄金德等党员干部带头将自己的企业迁出村庄,有了榜样在前,再加上利好政策,村里的小企业先后迁出居住区。

  为调动更多党员的积极性,村庄实施“一季一测评,年度一总评”的党员积分制。把党组织下设的4个支部调整为按片管理的村东区支部、村西区支部、华星支部和远东支部,并分成8个党员小组进行积分制管理。每年评出先进型、带头型、本色型、褪色型四类党员,使党员牢固树立“我是党员”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春赏山茶夏闻栀,一年四季有美景。十几年间,在党员干部带动下,“生态徐福”的构想逐渐成了现实。2011年6月,徐福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村”。

  正是这样的村庄环境,加之得天独厚的达蓬山和窖湖交相辉映的湖光山色,由雅戈尔集团投资开发的达蓬山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又在村庄边上落成,徐福村周边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游客慕名而来,让村子更添一分活力。

  (本文由记者 吕玥 整理)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8 小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2015-06-11 浙江日报2015-06-1100012;浙江日报2015-06-1100016;浙江日报2015-06-1100024;浙江日报2015-06-1100020;浙江日报2015-06-1100028 2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