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浦江人郑云南生活艰辛却热衷慈善——

一位穷义工的快乐公益

  记者 丁谨之

  县委报道组 洪建坚

  “中余乡蒲阳村,张真友。”在受资助人员名单上画下一个圈,郑云南便拎起两罐进口奶粉,冒雨出发。前些天,社会公益组织杭州狮子会和萧山泰山队向浦江县的贫困家庭、学生捐赠了价值两万元的96罐奶粉。身为新浦江论坛志愿队副队长、浦江县红十字会人文关怀组组长的郑云南,负责拟定受资助人员名单,并逐一将奶粉送到他们手中。

  送奶粉的爱心之路并非坦途,交通最为不便的大畈乡三元村还未通路,需徒步前行的最后3公里山路中,有的路段甚至只能赤足趟水而过。“孩子们住得都很远,一天最多也只能送两三户,照这个进度,起码还得忙上两个礼拜。”郑云南翻看着名单,语气中透着焦急。

  这些孩子大多是郑云南的旧相识。今年已是郑云南负责新浦江论坛特困生资助工作的第5个年头,共计已资助75人次。她热心地为身患鱼鳞病的张金雨、张雨欣姐妹联系诊所,为白血病孩子李俊男发动捐款,为家境贫寒的陈紫娟圆了拥有电脑的梦想。

  但这些孩子并不知晓,这位总是面带微笑的郑阿姨,生活并不宽裕。“做公益的多是有爱心、善心,当然还得有闲钱、闲时的人。她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她,虽然和我一样是无房一族,家里还有3年前因中风而瘫痪的丈夫,但每次参加论坛的义工活动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最近,这条微博在浦江的义工中火了,其中的主人公“她”便是郑云南。

  每天清晨5时,郑云南就起床为瘫痪的丈夫烧饭、擦身。将丈夫送至康复医院后,她便开始为志愿服务工作忙碌。短暂的午休时间,她还要上网解答买家提问、备货、发货。丈夫日益增长的药费、女儿的学费,都靠她独立经营的一家销售浦江当地特产的淘宝店苦苦支撑。“无法改变的现实只能接受,人总要往前走。”郑云南偶尔也会为平均每月仅2000元的家庭收入苦恼,但她热衷的公益事业给了她直面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2007年,“触网”后的郑云南先后在搜狐网和新浪网注册了博客,并与原国家跳水队副总教练于芬成了网友。在于芬的带动下,郑云南开始投身公益,并逐渐成为浦江县公益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中余乡蒲阳村没户口的两姐妹奔波,带领爱心人士看望东岭白血病孩子,走访浦江180名特困老人……多年来,她身着红马甲始终活跃在浦江的山山水水。她还购置理发用具、自学手艺,坚持义务理发3年,走进全县大大小小的山村,累计义务理发达2000人次以上。经粗略统计,一年365天中,她至少有150天为公益事业四处奔波。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想成为一个中心点,整合更多公益资源。”郑云南欣喜地告诉记者,她的朋友圈已是近800名公益人士的交流园地,许多有关志愿服务的想法正在商讨,也许很快就会变为现实。4月初,在为虞宅乡石台盘村的老人义务理发后,她通过朋友圈晒出照片。“服务队到我们村里,这是头一回!”老人的感慨让许多人动容。20天后,来自江苏、广东等地的15名志愿者在郑云南的带领下,再次来到这个闭塞的村落,送上水果、饼干、牛奶等食品,与老人们一起包馄饨,并为老人简单体检。

  许多人都不明白,生活艰辛的郑云南哪来那么大的动力参加公益活动。在2014年浦江县第四届道德模范的领奖台上,郑云南这样回答:“做公益在于你有没有这份心,与贫富无关。”常常分配爱心资源的她,从来没有把捐赠物留给生活同样艰辛的自己。“我们家现在还过得去,有不少人比我们更需要帮助。”她说。

  资助一所学校,是她的下个公益梦。通过联系由浙大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凉山支教团,她已锁定了几所当地特困学校,正进行捐助前的筛选。同时,她还获得了一家企业的支持。“如果可以,我要去大凉山看看。”修筑校舍、改善设施、捐赠冬衣,她已将这些事项一一写入了今年的工作计划中。

  (本报浦江6月9日电)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一位穷义工的快乐公益 2015-06-10 3908608 2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